疫情後轉變 國際學校在大陸多面臨關閉困境

 |2023.11.08
410觀看次
字級
數十家在中國大陸的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正面臨關閉或合併的選擇。示意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外電報導,隨著疫情期間官方嚴打補教業、收緊對課程內容的監管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數十家在中國大陸的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正面臨關閉或合併的選擇。

綜合路透、香港經濟日報今(8日)報導,以西式教材、課程作為招徠的外資國際學校疫情前曾廣受當地家長及外國人歡迎,市場規模不斷擴張。

以西式教材、課程作為招徠的外資國際學校疫情前曾廣受當地家長及外國人歡迎,市場規模不斷擴張。示意圖/Unsplash

不過,隨著疫情期間官方嚴打補教行業、收緊對課程內容的監管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問題,數十家在中國大陸的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正面臨關閉或合併的選擇。

經營中國大陸市場18年的英國德威國際學校(Dulwich College International)據報正商談出售該校的亞洲業務,中國大陸業務在其中占比很大。

報導說,德威國際學校在中國大陸有9間分校,其中包括以大陸人為對象的雙語學校,而這些學校受監管變化的衝擊最大。德威國際學校過去在北京有兩個校區,如今僅剩一個。

中國大陸私募基金恆松資本主管Jimmy Chin透露,包括雙語學校和國際學校在內的眾多民辦教育公司一直在考慮出售於中國大陸的資產。恆松資本曾投資教育業務。

另一些國際學校及教育行業相關人士透露,多達數十家國際學校正面臨經營困難,一些悲觀主義者會認為這個行業正在走向末路。

疫情3年被認為是行業的轉捩點,一方面英、美、加等國家的家庭期間大量離開中國大陸,同時雙邊關係緊張也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公民到中國,導致外國生源減少。

美國駐北京大使勃恩斯(Nicholas Burns)上個月在一場會議透露,在中國大陸的美國學生人數已從2015年的1萬5000人,降至目前的350人。

另一方面,北京當局加強了對教育行業的監管,包含對教材的審查,中國大陸家長因此質疑,何必花費數十萬元將子女送進與國內教育相似的國際學校。

與此同時,也有國際學校正在考慮轉型。北京順義國際學校財務官波伊爾(Mathias Boyer)表示,未來5到10年,中國大陸境內的傳統西方人士會愈來愈少,必須全盤重新思考,屆時外籍人士會是哪些類型。

該校認為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將逐漸增加,是正面的趨勢,校方正升級硬體設備,例如為不同宗教信仰提供祈禱場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