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疾病,嚴重者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蔡凱倫醫師建議患者,應跟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圖/醫師本人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45歲家庭主婦章小姐,每日忙於照顧孩子及整理家務,兩年前手指出現莫名腫脹,且起床時常感全身痠痛,多次就醫都無法緩解疼痛,後來連騎機車或打開醬油瓶都出現困難,常常痛到忍不住對家人發脾氣。經轉診風溼免疫科,確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
醫師檢查,發現章小姐手部關節異常突起,經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已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決定手術開刀修復,因其發炎指數持續過高,評估後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半年後,成功控制類風溼性關節炎,重拾正常生活。
衛福部台北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蔡凱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正常的關節裡有一層薄薄的關節滑膜細胞,主要作用是保護關節表面及潤滑,維持關節正常運動。
若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就會造成身體內的免疫系統亂掉,導致滑膜細胞異常增生和發炎,進而擴散到全身各個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及指尖關節等部位,嚴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造成握持筷子、湯匙或進食等動作變得很困難,有些甚至會侵蝕韌帶,造成韌帶斷裂、影響關節正常功能。
患者因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關節功能及消耗身體營養素,引發關節外的併發症,例如心血管、大腦神經系統,或引發貧血、脂肪代謝、膽固醇升高及血脂異常,甚至會導致骨質疏鬆及憂鬱症。根據調查顯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若合併上述併發症或共病時,壽命會比平常人少10歲。
蔡凱倫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三部曲為「救急症狀緩解」,醫師會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基礎打底免疫治療」,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減輕發炎症狀;「高專度專一性治療」,使用標靶藥物(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精準治療達到減少發炎和保護關節目標。建議患者應跟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