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絲為線 繡10公尺清明上河圖

 |2023.10.18
844觀看次
字級
陶永紅展示她創作的10公尺長卷〈清明上河圖〉彩色髮繡。 圖/新華社
彩色髮繡〈百蝶圖〉特寫,蝴蝶在花草間飛舞。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一縷青絲能做什麼?在五百多年前,中國大陸江西南昌寧王府中的婁妃以髮絲作畫,寫下「屏翰」二字,歷經數百年傳承,贛髮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鑽研數十載,續寫髮絲織就的藝術,並曾創作十公尺長卷〈清明上河圖〉彩色髮繡作品。

髮繡是中華傳統工藝之一,「贛髮繡」是從贛繡基礎演變而來,以髮絲為線在布織物上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二○一○年,「東湖贛髮繡技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品技法繁複 可水浸可擦洗

「每根頭髮都無法做到一模一樣,有的髮質粗硬,有的髮質細軟,甚至一根頭髮都會出現上下粗細不一樣的情況。」陶永紅說,頭髮脆弱易斷且打滑,與布料不服貼,在繡製過程中需靠多年累積的經驗把握針法,一旦繡好,贛髮繡可水浸也可擦洗,能長久地保存下去。

陶永紅指出,除了針法不同,贛髮繡的底料也需「特製」,傳統刺繡多以輕盈柔軟的絲絹為織物,贛髮繡的底料則需密度高,布料結實,這特性也利於贛髮繡作品更能流傳。

陶永紅解釋,贛髮繡技藝分為上繡繃、底稿繪製、髮絲刺繡、繡品裝裱、髮絲漂染、短髮拼接等多種工序,每層面又有多種小功夫,繡工除了需要心細、冷靜等特質外,還需掌握繪畫、書法、素描等基本技法。

在陶永紅的繡繃前,擺放著一縷女士秀髮,祗見她巧手翻飛,具有極強韌性的髮絲在指尖變得服貼,埋首飛針間,一幅用髮絲繡製的結婚照便初具雛形。

「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到『結髮為夫妻』,華人對髮絲都寄託特殊情感,贛髮繡的作品除了展現藝術,更多的是注重人文傳承。」陶永紅表示,贛髮繡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人文與歷史。

制定工序SOP 女兒繼承衣鉢

為了讓贛髮繡更好傳承,陶永紅對這門手工技藝進行標準化定製,現在的贛髮繡共有二十四道工序,六十二道流程,還有二十四套針法,陶永紅還研製出「渦紋針法」和染髮技術,將將單一的「墨繡」拓展為「彩髮繡」。

「要讓贛髮繡傳承下去,就要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體驗這門藝術。」陶永紅表示,除收徒以外,女兒也將繼承贛髮繡的衣鉢。此外,陶永紅經常舉辦各類體驗活動,邀請民眾、遊客用自己頭髮繡一幅小扇面,以便更好地傳播贛髮繡。

目前,陶永紅還開發出各類新產品,例如用嬰兒胎髮繡製肖像,用老者髮絲繡製家訓等。透過堅持不斷研發和創新,為贛髮繡這古老技藝注入新活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