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流浪百年 圓明園石柱終於回家

 |2023.10.14
401觀看次
字級
10月13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在北京圓明園博物館舉行。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繼馬首銅像後,又有一批重要文物將回歸原屬地圓明園,13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活動上,中國大陸國家文物局正式將西洋樓石柱交給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這批文物也是首次在眾人前亮相,並將長期展出。

據報導,7根石柱回歸過程中,是經過各方密切合作,歷經10年促成,石柱均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至92公分,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

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面花瓶內花束則以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為主。

圭角卷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欄板相同,體現中西合璧的文化內涵。

7根石柱均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至92公分,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圖/新華社

央視報導,回歸的7件石柱原為圓明園西洋樓的建築構件,在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聯軍劫掠後流失海外,被當時在中國定居的挪威人蒙特購得,後為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及西挪威藝術博物館收藏。

據稱,該組文物原存放的挪威科德博物館,舊藏中還有大批民國時期文物。

13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這批文物首次在眾人前亮相,並將長期展出。圖/中新社

報導指出,經鑑定,專家一致認為7件文物的質地、紋飾均可與現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跡,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可定為真品。

大陸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是中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和又一重要進展,也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通力合作、久久為功,助力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

13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這批文物首次在眾人前亮相,並將長期展出。圖/新華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