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B台灣聲響實驗室和IRCAM合作的史詩級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電影音樂會,由作曲家馬丁‧馬塔隆(Martin Matalon)重新編制室內樂團、電子音樂,呈現沉浸式環繞聲場的版本。圖/C-LAB提供、© Fritz Lang Friedrich/Wilhelm Murnau Foundation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第三屆「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即日起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開,呈現音樂、科技、VR與舞蹈交織的藝術饗宴。今年特別與法國龐畢度中心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10月15日在衛武營推出經典默片《大都會》當代配樂的電影音樂會,除了樂團現場演出,也加入電子音樂以及聲音和多聲道音場設計,要讓民眾擴大聽覺感知,也賦予早期默片新生命。
每兩年一次的聲響藝術節,由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主辦,台灣聲響實驗室和IRCAM策畫,共分為「當代音樂/聲響」、「VR新聲境」、「舞蹈聲響」、「展演跨域」、「詩與聲響」及「校際單元」等六大單元。
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表示,數位時代下,科技讓更多人參與藝術,「文化部委託生美基金會營運C-LAB的五年來,進行多場跨國合作、人才孵育及技術交流,累積的創作量能,透過這場跨領域影音的展演盛會,體現前瞻及實驗性的豐碩成果。邀請大家前來觀賞,打開新的聆聽感知及觀看體驗。」
在「當代音樂/聲響」單元的亮點,為C-LAB台灣聲響實驗室和IRCAM合作的史詩級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電影音樂會,作曲家馬丁‧馬塔隆(Martin Matalon)重新編制室內樂團、電子音樂,呈現沉浸式環繞聲場的版本,由時間藝術工作室、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台北打擊樂團共同演出。C-LAB表示,《大都會》是1927年發行的經典科幻默片,探討科技不斷進步對社會的影響,這場音樂會橫跨新銳與經典,以多樣性風格的樂音作曲,賦予早期經典默片新生命,並將場地延伸至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10月15日上演。
「舞蹈聲響」單元則推出C-LAB和IRCAM的第二件國際共製作品《R》,結合編舞家田孝慈、林祐如和音樂家林梅芳,透過視覺與聽覺共構運動肢體和各式律動線條,體現疫情期間介於「停滯」與「重啟」之間的蓄勢待發。
「詩與聲響」單元邀請詩人暨導演鴻鴻策畫,以文字作為感知媒介,將呈現王榆鈞、幽法樂團、黃苓瑄及區若思(Ross Aftel)、林映辰、納賓,分別以鴻鴻、羅智成、阿米、謝旭昇、林亨泰等詩人的作品,在當代聲響和現代詩之間激盪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