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馬鈴薯若保存不慎,很容易「發芽」,挖掉發芽部位是否可以食用呢?專家表示,馬鈴薯一旦發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就飆升6倍,茄鹼會讓馬鈴薯「變苦」,沒有食用價值,建議注意馬鈴薯保存方式,發芽後則應立即丟棄。
專家表示,茄鹼是一種配醣生物鹼,對植物而言是天然防蟲機制,具殺蟲效果。但茄鹼對人體會抑制乙醯膽鹼酵素活性,產生大腦神經毒性,破壞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細胞膜,造成腸胃等器官中毒,雖不具致癌性,但過往曾有一女性個案因為吃到「綠薯條」,茄鹼量不多,但嘴唇出現麻麻的症狀。
馬鈴薯發芽時,芽眼及芽根開始變綠,整顆馬鈴薯產生大量的茄鹼,特別會集中在芽眼及馬鈴薯外皮,但其他部位的茄鹼含量也隨之升高,即使切除芽眼、高溫加熱後也無法去除毒性。
專家說,一旦馬鈴薯發芽,整顆的茄鹼量都會加5∼6倍量,建議民眾以適當的儲存方式與環境,減緩發芽速率,若是習慣放冰箱則是建議放在7℃上下的冷藏室。
最好的儲存方式是讓馬鈴薯保持在涼爽、陰暗的地方,常溫存放時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這樣才能降低呼吸速率、延緩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