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神醫學會舉辦思覺失調症關懷影片《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首映記者會合影。圖/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精神醫學會於今(4)日舉辦思覺失調症關懷影片《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首映記者會,攜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及衛教大使曾沛慈,透過影片表達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庭的支持,也呼籲其及早與醫師諮詢,善用長效針劑,降低反覆發病及再住院率,達成個人及社會共好。
台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15萬人,其中約1/3患者未能按醫囑規律服藥;而目前國際與國內指引皆建議,應考慮及早使用長效針劑,降低用藥中斷率,也減少復發機會。健保署為鼓勵長效針劑藥物,作為優先治療選項,獨立編列逾27億元預算,在積極推廣下使用率已達54%。健保署更擬於2024年持續編列預算推動長效針劑治療,亦針對急性後期照護服務,編列6千萬元預算。
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往往因為缺乏病識感、照護者對治療及病情認知不足,再加上社會汙名化等因素,拖延多年才確診。根據研究,追蹤一年有72%的患者未能按醫囑服藥,一旦用藥順從性不佳,患者容易復發,再度住院的機率高達兩倍,症狀改善的比例也下降34%。
蔡長哲說,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反覆急性發作,每次復發都可能對腦部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 ,並提升死亡風險;對照護者來說,也容易造成關係緊張及對立,身心俱疲。
他指出,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主要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但口服藥常常面臨服藥中斷或效果不佳的狀況,因此,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及早考慮「長效針劑」,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
他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把握發病後的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