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報告推估慢性病風險 3步驟自我檢測

 |2023.09.28
865觀看次
字級
民眾可運用成人預防保健、勞工健檢、老人健檢等多元管道,進行健康檢查,提醒報告出現紅字異常時,應盡速回診追蹤與治療。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台灣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多數人對定期健檢紅字卻一知半解。國健署推出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只要備好健檢報告、進入網頁及輸入數據,就能預測10年內慢性病發生風險。

依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共計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位居第2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今(28)日在記者會表示,民眾可運用成人預防保健、勞工健檢、老人健檢等多元管道,進行健康檢查,提醒報告出現紅字異常時,應盡速回診追蹤與治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當健康檢查報告出現紅字異常時,應盡速回診追蹤與治療。圖/資料照片

國健署對民眾進行簡易隨機街訪,調查民眾面對健檢紅字,是否會積極處理,調查發現,雖部分人願意回診,但更多人是即使不知道紅字意義,也沒有進一步動力了解。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指出,台灣民眾自知三高異常比率偏低,不到7成自知有高血壓,高血脂自知率僅23.2%。

鍾遠芳提醒,身體活動不足及不健康飲食等風險,導致許多人健檢紅字滿滿,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不加以控制恐惡化。

根據國健署2018年運用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探討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代謝症候群有三高異常者,平均約4年就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國健署去年開始推動就醫民眾運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輔助民眾了解健檢紅字風險,鍾遠芳表示,35至70歲民眾只需備妥健檢報告、進入網頁、輸入健檢數據,就能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等風險。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提醒,心血管疾病屬於急性發作慢性病,台灣急性處理成績在國際名列前茅,但出院後的照護卻不如日本與南韓,心血管疾病慢性照護不只有藥物治療,健康行為改善也不可忽視。

葉宏一表示,心血管疾病發病前10年早已醞釀,和不良習慣有關,呼籲民眾掌握「護心八事」,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戒菸、充足睡眠、保持體重、控制膽固醇、血糖及血壓。

近年研究證實睡眠對護心的重要性,睡眠時間建議8至9小時即可。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呼籲,掌握「護心八事」,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戒菸、充足睡眠、保持體重、控制膽固醇、血糖及血壓。圖/freepik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