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過後,幾個人在一起聊聊也不錯,聊些什麼?有人聊說今天想做些什麼?有那些計畫還沒完成的?不過,也有比較輕鬆的,例如︰朋友的邀約,或是閒暇的。
今日一早,難得平日忙碌的主任也來共進早餐,把握住機會,當作早餐會報,談及讀書會四個層次討論法、南華學館該怎麼延續既有形象酘酘,其間有許多歡喜,特別是這個早餐。
循序漸進 步入佳境
妙凡法師以個人推廣讀書會的經驗,講述四個層次討論法。首先,以國小老師為例,在第一層次「聞」的帶領中,由教課材料擬出測驗題目,給學生調換修改,自己再做最後的修正。
如此,學生聽過一次,馬上測驗一次,交換一次又修正一次,早已牢牢記住,無論老師或學生都會很省事,可見方法是死的,若是熟能生巧,便懂得靈活運用。
另一方面,此一四層次的討論法,是度眾很好的方法。所謂的「度眾」,是要增加各人自信,第一層次的「聞」,為客觀材料的解讀,是「OPEN BOOK」的,答案就在眼前,可以睜著眼睛看著答案回答,有助於平常不習慣說話的信徒較容易開口。
只要一開口都對,受到肯定,自信心由此增長,內心也安定多了;同時,聽過又回答,加深印象、容易記憶,對於原本認為深奧難懂的佛法,不僅都能回答,且記憶深刻,感受到自己真的進步不少,信心一步步地具足。
有了自信心後,再來探討第二層次的「思」。透過聯想力的引導,相信每個人開始有許多話要說,每個人說一說,又引發更多,重要的是這些都是想像的,可以不用負擔任何責任,自然而然地擺脫拘束,如此一來無限的創意思考都迸出來。
此時,讀書會帶領人只需要將眾人所說的,給予多一些與主題連結、讓成員們彼此有交集的認知,就能繼續往下進入更深一層的探討。
從剛才的敢說、想說,對應到生活現實體驗的第三層次「修」,培養成員能將個人的經驗智慧說出來,只要說得出來,同時就能夠將對生命深刻的體驗部分說出來,以此肯定生命也印證佛法。接著,此種無形的自我薰陶,將會提升自身成為一個真理的推行者為見「證」者。
巧妙運用 創造奇機
經過敢說、想說到能說,將自身的體證說出來,這對一位學佛者來說,可說是生命不斷地、一再地與他人分享!
高希均教授曾經對現代管理大師聖吉彼得評論說:「他最大的財富,不在於他擁有幾千億元的財產,在於他將生命不斷地與他人分享。我想參加讀書會的成員,必定有像他一樣的想法,因為在每次的討論中,都想辦法讓生命與真理相應,且對真理不停的闡揚與讚頌,生命就在佛法的真理中。」
從妙凡法師在早餐上的一席話,讓我對讀書會「聞、思、修、證」四層次討論法,再次有不同的理解。在讀書會兩年多的日子裡,看到許多,也聽到許多,每個人對於這個方法,都有不同的巧妙運用。
有人用在讀書會討論、有人用在諮商或是與同事溝通,如今用在弘法上也可以創造奇蹟,原來世間的一切都是從空中產生妙用的,吃下今天這頓早餐,成為我生命中的最營養的成分,更在血液中慢慢地延展著,激蕩著酘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