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城隍夜巡歷史悠久,今獲頒無形文化資產。圖/文化局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創建於清治康熙五十年的全台首邑縣城隍廟,從一九七○年代起就在城隍爺指示下,舉行「城隍夜巡」宗教民俗活動,定期在農曆七月結束後進行驅鬼除煞儀式,捉拿逾期未歸的好兄弟,維護四境平安。這不僅是台南府城唯一定期舉辦的城隍夜巡活動,更因歷史悠久,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於今天頒發文資授證,藉此保存信仰文化內涵。
文化局表示,全台首邑縣城隍廟創建於一七一一年,是台南三所清代官建城隍廟之一。每年都會在舊府城四城門內範圍夜巡,並於城隍爺擇定的路口進行「路祭」。民俗行之有年,早年為不定期,二○○七年起定期於農曆七月過後第一個周六舉辦,儀式及夜巡從下午延續至深夜,傳承迄今。
府城縣城隍夜巡保存在地獨特儀式,包括農曆七月前先稟報玉帝夜巡事宜;每三年一次於夜巡前設置公案桌,讓好兄弟鳴鼓申冤;夜巡當天則由頭旗、開路鼓、大算盤、執事隊、四將五鬼、七爺八爺、家將團、鎮魘大神、大駕、輦轎、神轎、小法團組成香陣隊伍,成為城隍夜巡信仰特色。為此,台南市文資處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全台首邑縣城隍夜巡」登錄為市定民俗,藉此傳承悠久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