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擬將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為「循環率」,訂2025年達15%、2030年達30%;預計將於明年上路。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環境部今(14日)舉行「手機分類回收標示相關規定遵行事項草案座談會」,擬將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為「循環率」,訂2025年達15%、2030年達30%;預計將於明年上路。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表示,目前設計的遵循事項,法源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先訂出主要3大方向,包含業者協助回收成為明確義務;設定循環率公式;販賣場所也需要提供回收管道。
根據草案內容顯示,循環率計算方式為(該年度回收及循環服務總數量/前3年營業量平均)×100%;每年3月31日提交前一年度循環率目標資料。
若未達標業者需提報精進計畫,並於精進計畫執行結束後6個月,內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報其執行成果。
王嶽斌說,目標2025年循環率至少達15%、2030年達30%;草案擬於明年正式上路;未來會以電腦工會為溝通平台,去討論如何與各回收據點分配各品牌手機回收量的細節。
而參加座談的業者對於回收率要達標有疑慮,現在回收的方式包含清潔隊、電信通路商、便利商店等,各品牌據點相對來說回收的比例較少,只要求品牌業者達標有困難;業者也建議,是否可以類似繳交「碳費」的方式,用規費來補足循環率。
王嶽斌說,政策施行目的希望「加速循環」,讓資源能重覆利用,因此不希望業者單純以繳費的想法來處理;若未來「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通過,遵循條例就可以再滾動檢討,如納入綠色設計、循環採購等要求。
若維修、回收都列入「循環率」,一支手機「七進七出維修廠」,是否會造成循環率有誤差。王嶽斌說,當年度一支手機維修不論次數,都只能算1次;若次年才決定回收,才可再納入次年的循環率;未來會考慮公布各品牌維修、回收的數字,供民眾參考。
環境部統計,智慧型手機在台灣年銷售超過600萬台,手機中含有70種化學元素,回收手機可讓資源循環使用、避免環境風險及降低碳排放;如減少鋰電池發生爆炸風險,估算回收1萬支手機所節約22萬度電,相當於減少14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