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焦慮 紓壓產品相關行業正夯

 |2023.08.22
577觀看次
字級
焦慮症狀普遍,造就減壓球等紓壓產品相關行業欣欣向榮,老牌公司和新創事業都想投資賺一筆。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上網找「緩解焦慮」的辦法,可以得到一堆連結,從藥丸、軟糖、貼片、口腔噴霧,到壓力球、肩頸振動器、加重絨毛玩偶等等各式各樣的紓壓產品,社群網站還會跳出線上談話療程的廣告。焦慮在現代社會是一塊很大的市場,老牌公司和新創事業或想投機賺一筆的人紛紛投入。

美國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調查顯示,27%受訪者聲稱自己有焦慮症狀,遠高於2019年時的8%。另根據醫療保健公司Truveta的數據,疫情爆發以來的三年裡,美國每100位進入醫療機構的患者,就有近三人被診斷為焦慮症,比率比癌症和糖尿病高。

由於合格治療師供不應求,還有些人付不起專業治療費用,致使包括保健品、減壓用品和心理健康教練在內相關行業欣欣向榮。

圖/unsplash

42歲女子Jessica Terry原本就有焦慮症,疫情期間情況更糟。透過保險公司,她有一段期間可以線上免費看心理醫生,但當就診要收費了,她說自己負擔不起,除服用小劑量抗憂鬱藥物Lexapron外,也嘗試其他方法,像是聽應用程式Headspace提供的海洋故事幫助深呼吸和入睡,這款app每年收費70美元,有時也使用9美元一片的薰香貼片或紓壓熱敷片。

正式療法有其侷限性。對於處理情緒困擾的認知行為治療,完成一個療程的患者僅半數認為顯有助益。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有40%說收效甚微,有些人還因為副作用,必須停藥。不少人另尋膳食補充品或其他方法。

圖/unsplash

研究表明,安慰劑效應可能是治療能收效的原因,也就是接受治療的人必須先相信療法有效,才會覺得症狀改善。所以,就算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有效,一堆聲稱能緩解焦慮的保健品銷量激增,有網紅推薦的話,賣得更好。一瓶焦慮用藥或軟糖可賣20到50美元;會振動減壓的可穿戴裝置可能要價325美元;加重的填充玩具25美元、連帽衫160美元、睡衣100美元。

根據研究業者NIQ,古老的草藥南非醉茄(Ashwagandha)過去一年的盒裝銷量,較截至2019年中的同時期增加了四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