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統計處昨日公布7月外銷訂單金額477.3億美元,年減12%、連11黑。圖為高雄港貨櫃碼頭。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經濟部昨日發布7月外銷訂單金額統計,因全球通膨及升息壓力仍高,終端需求疲軟,7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77.3億美元,年減12%,呈連續11個月負成長走勢,惟衰退幅較預期收歛。經濟部預測,第3季接單將持續呈收歛,第4季有機會轉為正成長。
陸疫後復甦不如預期
影響接單
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目前廠商下單仍非常謹慎保守,庫存仍需要調整,另外中國大陸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也影響部分產品接單。
她分析,依慣例下半年接單情況會比上半年好,第3季接單旺季效應仍在,使得減幅收歛,但第3季接單仍難轉以轉為正成長,她認為,第4季整體接單有機會轉正。
經濟部外銷訂單廠商8月動向調查顯示,按家數計算之動向指數為45.9,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51,因為預期8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7月增加,其中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材動向指數分別為52.2、50.6及51.4。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7月外銷訂單477.3億美元,較上月增8.0%,較上年同月減12.0%,主因全球通膨及升息壓力仍高,終端市場需求續疲,加上客戶持續去化庫存,以及國際原物料價格低於上年同月所致。累計今年前7月外銷訂單金額3163億美,年減19.6%,為2010年以來同期最大減幅。
經濟部統計處預測,8月外銷訂單金額落在470億至490億美元之間,年減13.9%至年減10.2%之間。
電子產品接大單
8月仍不易轉正
今年7月電子產品外銷訂單金額177.1億美元,月增21.2%,年減0.4%,幾乎要翻正了。黃于玲指出,主要是電子產品接到來自中國大陸及東協2筆記憶體、通訊晶片大單,屬一次性大單非長單,電子產品接單是否很快能轉正,仍有待觀察。
黃于玲認為,電子產品雖會有季節性旺季,但整體需求仍不明朗,目前終端電子產品需求不振、加上供應鏈持續去化庫存,客戶下單謹慎保守,致晶圓代工、印刷電路板、封測接單減少。她估計,8月電子產品接單仍不易轉正。
展望未來,經濟部表示,雖高效能運算、AI、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需求持續擴展,下半年起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推出,備貨需求漸次升溫,唯全球升息效應發酵,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等不確定因素未除,恐抑制全球貿易成長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