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東訊】綠島石珊瑚群前年被一種不知名的黑色海棉體覆
蓋、死亡,專家暫稱「黑病」,小區域研究發現,黑病年成長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柴口、公館海域黑病覆蓋率已超過百分之十,推測可能與廢水污染或大型珊瑚礁魚類消失有關,專家建議綠島應盡速興建簡易污水處理場。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昭倫去年率領團隊,在綠島公館、柴口及西部地區石朗、南寮等處進行黑病研究,最近指出,公館、柴口、石朗及西南地區大白沙海域的石珊瑚都已感染黑病,其中以公館海域一至三公尺深海域比例最高,黑病總覆蓋面積達百分之十點九一。
陳昭倫表示,黑病海棉體摸起來感覺類似海棉薄膜,專挑石珊瑚覆蓋,其成分含有藍綠藻,但與周遭的海水細菌群完全不同,這種黑病海棉藍綠菌是一種新細菌,與先前日本黑病海棉報告結論不同,尚須進一步探究。
研究團隊在柴口地區標定三十株已受感染的微孔珊瑚進行黑病海棉擴散研究,初步推算其年間成長速率為每年百分之五十,陳昭倫擔憂地說:「這種成長速度很快。」雖然幾次颱風引發的大浪有沖刷掉一些黑病海棉體覆蓋厚度,但無法將黑病全數消滅,依黑病生長速度,綠島石珊瑚群已面臨危機。
陳昭倫表示,在人居處海域內的石珊瑚感染黑病量最多,懷疑是廢水污染導致黑病滋長,建議綠島盡快興建簡易污水處理場;另外,部分大型珊瑚礁魚類會協助珊瑚吃掉覆蓋其上的菌種,但近幾年該種魚類減少,菌種剋星不見,也可能使黑病蔓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