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癌症標靶藥物價格昂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能協助找出患者基因突變位點,提高投藥效果。但健保僅給付藥品,並未配套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查,患者得自費約10多萬,才能幫助自己不要走冤枉路,不少病友團體及醫學界專家詬病。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昨天表示,最快明年第2季次世代基因定序將納入健保,給付方案最快今年底提出。
癌症連續41年位居國人死因首位,2022年因癌症死亡人數有5萬1927人,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
醫學界積極找尋治療癌症方式,近年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是最常見的癌症治療利器,但這些療法價格不菲,若要提升投藥效率,得先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藥物對應的基因突變位點。
要價不菲 1次檢測10多萬
目前健保給付的基因檢測多屬於「單一基因檢測」,每做一個基因給付一次,以肺癌為例,已知就有7種基因突變,如EGFR、ALK、KRAS等,每種基因突變對應藥物不盡相同,有專家倡議,健保應給付一次可檢測50~60個基因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早點抓出標的,早點投藥。
但次世代基因定序價格不菲,一次要價約10多萬,目前已知基因突變且有對應藥物的癌種,是位居我國10大癌症第2名的肺癌,例如:一顆要價8000元,每月治療費高達15萬的肺癌標靶藥「泰格莎」,對應的基因就是EGFR,台灣肺腺癌患者大多是該基因突變,藥價高又要給付基因檢查費用,讓財務緊繃健保署將其納保有所疑慮。
石崇良昨宣布,次世代基因定序最快明年第2季納入健保,從新藥新科技的總額中支出,至於適用哪些癌種以及給付金額,將與專家小組討論,年底前會有進一步規畫。
石崇良表示,癌藥發展愈來愈多,有更多藥物需要搭配基因定序,以往健保給付的基因檢查都僅有單一位點,次世代基因定序可採多位點檢測,特別是肺癌、乳癌已知引發疾病的基因相較於其他癌種多,已研發出的癌藥也多,將是優先考慮納給付的癌種。
解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找尋基因與疾病關係,醫學界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DNA定序,找出基因組合及基因的編碼蛋白質
第一代基因定序
採取「定量」解析,一次僅能針對少量DNA編碼
第二代基因定序(即次世代基因定序)
採「通量」解析,基本款可解碼50~60個基因,最多一次可解324個基因,一次要價約10~12萬元
找出突變基因後,可對應治療藥物,對症下藥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