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禮:大約來源於中世紀。當時打仗的騎兵,都披甲戴盔,除兩隻眼睛外,其餘都包裹在鐵甲中,隨時準備衝向敵人。
如果表示友好,要互相接近時,就脫去右手的甲胃,伸出左手表示沒有武器,互相握一下,即為和平象徵。
叩手禮:乾隆下江南多是微服察訪,扮作平民模樣,隨從們朝見或請旨問安不便行「三跪九叩首」之禮節,有一聰明臣子想出一個主意,以「手代首」,這樣「叩首」即以「叩手」取代。
三個指頭彎曲叩表示「三跪」,指頭叩九下即表示「九叩首」,這個意見被採納後,逐漸在民間推廣。
舉手禮:羅馬騎士在相互見面時,有舉起面甲表示敬意的意思。到了中世紀,西歐的武士們已不戴面甲,因此,舉面甲也就演變為舉頭盔和帽子。以後便簡化為接觸帽沿的舉手禮。
脫帽禮:戰時與敵人短兵相接,肉搏而戰,頭部容易受到襲擊,因此得戴上笨重的盔甲。一旦到了安全地帶時,為減輕頭上的負擔便脫掉頭盔,後來流傳成習,簡化為脫帽禮。
碰杯禮:古羅馬時,貴族間流行決鬥的風氣。在決鬥之前,雙方互換一杯酒喝,為了證明酒中無毒,在喝之前,兩人要把各自酒杯中的酒倒給對方一點,然後一飲而盡。久而久之,流傳下來,喝酒時碰一下杯子才算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