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每學期學校都會固定召開「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這是特殊生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學業與適應狀況的機會,同時也是讓特教老師及班導師知道孩子在家的發展與表現,藉由親師雙方溝通,適度調整該名學生的學習計畫,並設定個別學習成效與目標,可以說是讓孩子能夠獲得應有的學習權益與因材施教的重要會議。
每次會議,我都很在意,抱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參加。期待,是期待孩子有所進步,還有能看到一些孩子在學習中心上課的照片,透過少量照片與作業,腦補小孩在學校生活的整體。怕受傷害,是有時候面對孩子先天的障礙導致奈米成效的進步,真的是有點心疼,也帶點無力感。
這次會議,老師帶來的是好消息,表示孩子有所進步,雖然考卷總是清爽如新,但經過特教中心的測驗,發現孩子交白卷的原因並非無法理解課程內容,只是因為閱讀障礙和書寫障礙的限制,導致她來不及讀完整份測驗的題目,好不容易讀完的前幾題,也因手部小肌肉控制弱勢而寫不出來,但單獨把題目朗誦出來用口頭方式詢問,回答幾乎都正確,這也解決了我們對於她「吸收知識不良」的疑慮。
孩子的導師是位與時俱進也能善用數位學習工具的老師,針對這個狀況討論後,他願意讓孩子的作文改以錄音或語音輸入法繳交,考試時可以協助孩子讀題,讓小孩用聽說的方式完成測驗,解決讀寫障礙造成學習成效無法判斷的情況。
感謝老師以革新態度和特殊案例的方式協助孩子學習,而且當代學習管道相對過去來得多元,不但可以透過影片吸收知識,也可以善用Podcast搜尋良好的節目內容聆聽,使得學習不會只是發生在教室裡,知識並非全來自課本上,但即便如此,仍會擔心讀寫障礙的特殊生未來的升學之路。免不了參加傳統考試,閱讀障礙和書寫困難的孩子,如何越過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