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表示,天氣熱盡可能調整採收時間,或避開上午9時到下午3時的區間工作。圖為台東地區茶農頂著炙熱太陽工作。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嘉義民雄一名39歲青農,高溫在田間工作,疑高溫引起心臟不適猝死,引發討論;有農民表示,天氣熱有些作物可以調整採收時間,盡可能半夜就下田,或避開上午9時到下午3時的區間工作,多補充水分,避免意外發生。
雲林前清農聯誼會會長陳鳳義表示,一般來說,這樣的天氣僅能早點上工,或晚一點工作,比如短期葉菜類收菜清晨4點就開始作業,收到早上9點收工,冬天天冷就往後移1小時開工、晚1小時收工,避開最熱的時候,露天的田有的會拉黑網擋太陽,也會盡量幫工人準備水、飲料預防至中暑;千歲團的阿姨們通常都從頭包到腳防晒,但傳統這樣包也真的很熱。
陳鳳義表示,能早休息就早點休息,或盡量早點開工,短期葉菜類的採收比較難機械化,且天氣只會愈來愈熱,農民要自我調節;也有人在溫室裡作業,但溫室只會更熱,能拉黑網的、或者作如加油站般的噴霧降溫也是辦法,即使內部遮陰也是必須的,但有些地方就不合適。
有農業界人士表示,現在有很多科技降溫方式,比如溫室循環風扇可降溫4到5度,也有隔熱漆可使用,農機展也有日益先進、帶有風扇的衣服,可讓農業工作者上工時舒服些,現在很多大型農機,裡面都有冷氣,並非想像中在酷暑下工作。
圖/中央社
菜農林佳新表示,在戶外工作的農、勞工朋友其實很無奈,這是工作環境的關係,比如採收大宗蔬菜高麗菜、大白菜等,工人凌晨2點就要帶著頭燈摸黑工作,盡量在上午6、7點完成採收,就算冬天冷得要命也是這樣。
若施肥噴藥、要依照排程,也沒辦法說夜裡施作,但就是盡量避開上午9時到下午3時、最熱的區間,大太陽下一般有海灘式大陽傘跟隨,但其他時就只能盡量多補充水分、適時調節體力;他也曾有因血糖低昏倒在田裡、幸運被工人發現救回的經驗,呼籲農民,「不要勉強、不要硬撐,要多注意個人安全」。
林佳新說,溫室栽培在這時節更熱,若未開窗散熱,溫室內可達50度,一般時候也有40多度,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可能被熱昏,要靠什麼方式降溫,實務上有困難,有人用噴霧,但工作不方便,只能靠自己警惕,多補充水分,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