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欲有所得,最好的方法便是「蒸餾」。要知道,「蒸餾」的過程就是提取事物精髓,還原事物本質的過程。
郭沫若先生說,讀書不妨就「讀破一本」,其實就是強調讀書要「蒸餾」。
讀書「蒸餾」,「疑」該是其坐化劑。
一個「疑」字,直讓讀書人可以實現從「疑」到「悟」的演變、升華,進而令其從無疑處「教有疑」、有疑處「卻無疑」。
自然,「蒸餾」不能太呆板,太書生氣,如果我們能夠聯繫生活實際而悟而思,則定然收到「歸光驅霧」豁然開朗之功,這般「蒸餾」不是純而又純、精而又精嗎?
書之味,無奇不有,甜酸苦辣,百味聚集。有抒情的、有傷感的、有憂國的、有愛民的。林語堂先生曾說:「一個人讀書首先要尋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夠獲得書中之「味」。「蒸餾」就是要幫助讀書人從書本中尋覓趣味、情味、藝術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哲人說:人類認識自身的方式,最佳管道莫過於求知、思索、追憶和緬懷。而這些主要方式,在閱讀的整個過程裡都可以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