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候鳥為主角 台博館「漂鳥集」明天開展

曹麗蕙 |2023.07.10
1690觀看次
字級
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林思民(右起)、國立台灣博物館長洪世佑、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瑞麟及林瑞如,共同為「漂鳥集─台灣候鳥展」揭開序幕。圖/文化部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博物館明(11日)起推出「漂鳥集—台灣候鳥展」,是台灣首檔以候鳥為主角的展覽,除了陳列台灣相當罕見稀有的夏候鳥「董雞」、冬候鳥「禿鷲」,以及迷鳥「白頭鶴」、「丹頂鶴」等珍貴候鳥標本,還搭配情境營造、生態紀錄影片、多媒體影音及互動裝置等,呈現台灣候鳥的多樣性,同時傳遞、推廣當代鳥類生態的相關保育課題。

「白頭鶴」(左上)在台灣屬於冬季迷鳥,目前全球總數不到1萬隻,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中;「丹頂鶴」(右下)成鳥的頭頂有紅色的裸皮而得名,繁殖期間會共跳稱之為「鶴舞」的求偶舞,屬於全球瀕危的鳥種。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今(10日)在開幕式上表示,台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以及候鳥生態等三道自然人文的美麗風景。因為地理環境的適宜性、食物來源豐富,再加上各單位、協會組織長期致力於生態保育,讓台灣擁有約500多種的候鳥生態,「期待並歡迎民眾到台博館看『台灣候鳥展』,也可以到嘉義的東石及台南的學甲、將軍、七股一帶看潟湖生態、鹽田,實地觀察多采多姿的候鳥。」


「禿鷲」屬於食腐肉的大型猛禽,翼展長度達250至295公分,頸後羽毛稀少甚至沒有羽毛為明顯特徵。圖/文化部提供

台博館長洪世佑介紹,這次展出的各類候鳥標本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冬候鳥「黑面琵鷺」外,也展出台博館典藏多年的珍貴候鳥標本。其中迷鳥「白頭鶴」為台博館於1943年在新莊一帶採集的標本,目前全球總數不到1萬隻,已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中;而1912年在台灣採集的「禿鷲」也是台灣少見的迷鳥,這2件在台灣罕見的鳥類標本,相隔30餘年再次於台博館內展出,機會難得千萬不可錯過。

台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瑞麟分享,候鳥占台灣鳥種數目最大的族群,不論是冬天或春夏,都是賞鳥人觀察的重點鳥種。在野外觀察時,有時無法看到候鳥的特徵,但透過展覽及標本展示,便能仔細觀看候鳥樣貌及細節。

「董雞」在台灣屬於稀有的夏候鳥,雄鳥在繁殖期間常發出「董、董、董」像擊鼓的鳴叫聲,因此又被農民稱之為「田董」。圖/文化部提供

台博館表示,「漂鳥集」將帶領大眾一同認識候鳥,透過顯微鏡互動裝置認識鳥類羽毛結構,並藉由骨骼標本、羽翼特色,一窺鳥類飛行的重要關鍵,同時結合多種台灣候鳥標本、賞鳥情境營造,解說多樣候鳥類型、遷徙原因、路線,以及賞鳥時應遵守的愛鳥誓言。尤其展覽也針對候鳥遷徙路途中可能面臨的夜間光害、窗殺、離岸風機、人為干擾等危機,設計體感互動遊戲,讓大小朋友們化身為「鳥勇士」,實體驗鳥類面臨的生存阻礙,從遊戲中思考候鳥面臨的挑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