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龍
從事教化輔導工作多年,發現到不論受刑人(簡稱同學)犯罪類型為何﹖普遍皆有一共同特色,就是許多的同學家庭結構都破碎了,家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加上社會風氣的轉變,讓這些年輕人價值觀改變,自省能力欠缺,缺乏自我審視自身行為的能力,因此,對於家庭、鄰里、社會,造成傷害。
所以,個人道德感的培養,社會健全良好風氣的建立,是預防犯罪的重要因素,當這二項要素皆不具足時,犯罪案件就可能持續增長,型態就更加多元,新類型犯罪會因此產生,最終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近年來犯罪矯正工作已走向法治化、專業化、系統性處遇,這是矯正業務最大的轉變。
機關內提供專業的知識,可以讓同學學習到戒除犯罪惡習的方法,另一方面,宗教心靈的輔導,也能讓同學情緒更加安定,幫助建立同學正確、正向的觀念,進而強化其道德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推動人間佛教,推動三好、四給,沒有艱深詞藻,用語簡單,但卻是治世良方,不只是改善現階段社會風氣最好的解方,對矯正機關同學而言,更是改變行為必要的良方。
人心正了,行事自然不歪斜,人心善了,為人處事自然會為他人多一分設想,不忍傷害。印度詩人泰戈爾在《用生命影響生命》一詩中說到:「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教化工作是艱辛的工作,但卻是有意義的工作,期許從事教化工作者能以泰戈爾的信念,實踐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讓三好、四給的精神,發揚於矯正機關,教化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