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AI與物聯網逐步翻轉醫療照護模式,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曾提出數據指出,去年全球數位醫療市場2110億美元(約新台幣6.5兆元),2022至2030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估達18.6%,2030年市場規模上看8260億美元。
科技廠鴻海、大立光、華碩、宏碁、廣達、英業達、研華紛紛切入智慧醫療,如鴻海的AI智慧眼底影像儀、華碩的AI癌症診斷軟體、宏碁智醫AI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研華的AI應用開發平台與醫療影像輔助建模工具等,躍居台灣資通訊新藍海。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表示,院方和人們的「精準健康」、「遠距醫療」、「醫病溝通」3大場域出現突破契機。
吳俊穎透露,榮陽團隊(榮總和陽明交大團隊)正如火如荼進行數位孿生(Digital twin)AI計畫,「你現在滑圖片可看到AI畫出你20年後的臉,我們希望也做1個Digital twin,一滑就可以看到你20年後的疾病發生率預期。」
吳俊穎認為,台灣有龐大健保資料庫,坐擁大數據利基,倘若能結合AI進行更精準個人疾病預測、模擬,就能提早預防,達到「精準健康」目標。
吳俊穎說,傳統遠距醫療最多是視訊問診、開藥,未來可有更多應用;而落地最快的AI應用則是「醫病溝通」。ChatGPT的熱潮讓醫院更積極研發更細膩、人性化的聊天機器人,民眾甚至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聲音、語調」的AI神醫ChatGPT,讓人問到飽。
此外,AI數據科學家、自然語言處理(NLP)專家等新興職缺也陸續竄起。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陳尹柔表示,以目前市場行情推估,頂尖AI相關工程師年資超過5年以上,薪資上看250萬元。
即使不是名校畢業,因目前業界求才若渴,薪資雖不會一次到位,但若累積一定年資與經驗,薪資可望破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