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零工經濟崛起 人力資源市場雙面刃

 |2023.06.16
851觀看次
字級
「零工經濟」(Gig economy)現象儼然成為大馬的流行代名詞。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新冠疫情後的大馬街頭,經濟逐漸恢復生機,薪水漲幅仍不敵物價飛漲,不少大馬人受疫情衝擊,轉戰網路平台成為自僱人士,雖大量承接短期工作力拚零工經濟,卻成為人力資源就業市場的雙面刃。

清晨6時的吉隆坡街頭,Grab駕駛法拉(Falah)從城中城會展中心(KLCC)載著客人駛往吉隆坡國際機場,他是大馬普遍自僱人士之一,每天都從平台全力接單,是「零工經濟」實踐者。

法拉雖有穩定工作,薪水高於最低薪資,仍無法應付吉隆坡的物價漲幅,因此他在後疫情時代讓自己成為自僱人士,嘗試門檻不高的Grab駕駛,讓時間換取空間,透過接單平台接客兼賺錢。

零工經濟現象儼然是大馬的流行代名詞

人力資源部長西華古瑪(Sivakumar A/L Varatharajunaidu)指出,零工產業人數於疫情後不減反增,逾百萬人從事相關行業,這個產業區塊在疫情前的人數並不多,隨著疫情時代來臨,自僱人士愈來愈多,成為一個趨勢。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經濟學教授黃錦榮今天(16日)表示,「零工經濟」並不是「打零工」,而是自僱人士透過大量承接短期工作的經濟模式,也是一種新的平台經濟,網路時代興起成為最佳的催化劑,Grab駕車或送餐只是其中的一種模式。

他指出,大馬統計局並沒有確切統計零工經濟的人數,比較接近的數據是所謂的「自僱群體」,這個群體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如今也含括從事零工經濟的人。圖/中央社

根據黃錦榮分析,自僱群體在大馬比例不少,如以今年4月數據為例,約占總人口的18%,人數約290萬人,相較於2021年末當時的比例約14%左右,比例從原本14%漲到18%,增幅不小,在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裡,從220萬人增加到近300萬人,多了80萬人。

零工經濟自負成敗

拜網絡平台科技的出現讓轉換身分為獨立的工作者變得更有可能;年輕的大馬網頁程式設計工程師劉可怡(Coey Low)對這種趨勢的出現表達勇於嘗試的態度。

她說:「身邊的確有不少朋友對成為自僱人士的獨立工作者躍躍欲試,如果受僱月薪有馬幣5000元,但獨力接一個網頁設計案也可以有和月薪同樣的收入,只要案源穩定,透過身分轉換就能讓收入倍增,將是『零工經濟』最大受益者,工作時間有彈性,不必拘泥於傳統8小時工作時間,甚至需要加班。」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楊顏殷受訪表示,這是大馬年輕世代很普遍的觀點,年輕世代出生就與網路同時成長,與父執輩就業時所處的環境不同,當年沒有網際網路,父執輩在職場上多半從一而終到退休,會為同一家企業奉獻畢生心力。

如今的年輕世代對職場觀念已然改變,由「零工經濟」概念所創造出來的就業模式,將影響年輕世代價值觀。

圖/中央社

零工經濟新藍海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大馬長期低迷不振的薪資結構,是大馬人甘願投入「零工經濟」嘗試的原因之一。楊顏殷表示,馬來西亞的薪資從1980年代以後的漲幅有限,導致多數馬來西亞人需要賺外快,平台經濟的崛起讓大馬人能透過外送平台增加收入,大馬街頭隨處可見的Grab駕駛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大馬的「零工經濟」是上班族討論話題,但在出版業工作的上班族David對能否成為「新藍海」仍持保留態度。

他認為,「零工經濟」的確有高討論熱度,也是可能的趨勢,但仍牽就國家經濟發展模式,部分工作能透過 「零工經濟」代替,諸如設計、美編、攝影或影像剪輯的文創設計。

另有大馬上班族反向思考指出,目前大馬產業能夠轉換成「零工經濟」模式似仍有侷限之處,自僱人士只能在原本擅長領域中「運行」商業模式,無法了解能被稱為「大象」的組織中看到更多橫向與縱向組織管理經驗。

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黃錦榮說,「零工經濟」與傳統依附在「大象」組織的上班族相較,的確多了彈性與自由,但傳統組織企業能夠提供相對穩定的勞資契約保障,這是在討論「零工經濟」趨勢時,要再審思的重要課題,諸如退休金、社會保險金、失業保險金與相關的醫療保險等。

另外,私人企業看似蒙其利,實則恐受其害,是除了對勞工保護之外的另一個值得重新審視「零工經濟」趨勢關鍵。黃錦榮說,如今在「零工經濟」概念下,有可能分工外包的不是公司,而是從事「零工經濟」的個體,如果趨勢成真,就會有大量人力流失,無法及時填補職場空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