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銀行發揮社會企業功效 阻擋42億個塑膠瓶進入海洋

林奕榮 |2023.05.26
848觀看次
字級
塑膠銀行迄今已阻擋約8,400萬公斤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42億個塑膠瓶。圖/法新社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加拿大社會企業「塑膠銀行」(Plastic Bank)創立20年,旨在阻止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並改善全球沿海社區的生活。該公司遏阻海洋受塑膠廢棄物汙染的使命卓然有成,迄今已阻擋約8,400萬公斤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42億個塑膠瓶。

塑膠銀行是營利型的社會企業,創辦人暨董事長(David Katz)表示,該公司致力幫助較脆弱的沿海社區,在當地打造循環生態系統,藉此應對海洋塑膠廢棄物,並改善貧困問題。塑膠銀行的宗旨是實現無廢棄物社會,民眾收集塑膠廢棄物後,可向該公司換取金錢,購買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包括雜貨、烹飪燃料、藥品、支付學費、醫療保險、網路費用等。

塑膠銀行目前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發展業務,共有近600個塑膠廢棄物回收分支機構,未來幾年也將繼續擴大服務範圍。該公司的循環回收生態系統把塑膠廢棄物加工後製成「社會塑膠」(Social Plastic),重新進入供應鏈,用於製造新產品或包裝材料。這種模式不僅能保護海洋,也能讓回收者賺取收入,解決貧窮問題。

卡茲表示:「海洋塑膠廢棄物是全球面臨得嚴峻的挑戰之一,在全世界呼籲提升責任意識之際,我們達成了阻止42億個塑膠瓶進入海洋的重要里程碑,證明社會企業能對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帶來深遠影響,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透過循環經濟推動社會進步。」

卡茲也表示,該公司的使命將演變成社會回收運動;他說:「塑膠汙染問題,不能僅靠影響力和使用回收材料來解決。我們必須改變行為模式,關注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衝擊,打造回收社會及循環經濟,創造無廢棄物的世界。」

塑膠銀行聯合創辦人暨技術長蘭克森(Shaun Frankson)表示:「每個人都能提供實質、永續的影響,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的願景是創造一個沒有海洋塑膠廢物、沒有貧困問題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