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淺談頸椎病療法

蘇聰明 |2008.05.21
688觀看次
字級

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在過度疲勞、伏案工作等姿勢不良的情形下,很容易就產生「頸椎病」的病症。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年過四十歲的人最容易發生此病,患者常抱怨頭、頸、肩、臂處有疼痛麻木的感覺,嚴重時還可能合併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如病變累及頸椎動脈、交感神經時,還會出現頭暈、目眩、心慌或突然暈倒等現象。

引發頸椎病的原因可歸納為二:一是外在原因,即各種急慢性損傷,造成頸椎及其周圍組織受損;另一是內部原因,即頸椎之間的軟墊退化,造成關節囊韌帶鬆脫,承受不住重力,引起椎體滑脫或椎間軟墊突出或長骨刺,壓迫到神經而產生症狀。

就中醫而言,會出現頸椎病是因感受外邪,外傷瘀阻或肝腎不足,造成頸部氣血,經絡運行不暢,筋骨失養所致。常因長期伏案工作、頸部外傷、枕頭太高、睡眠姿勢不良、感受風寒及頸動脈硬化而誘發。

依照中醫學理,分有虛症、實症,虛症是肝腎虧損、氣血不足、不能養骨生髓引起;實症為頸部外傷、風寒侵襲、阻滯經絡所導致。虛症宜益氣養血、補肝滋腎;實症宜活血化淤,通經活絡。

通過辨證論治,此症分三種類型。頸、肩、上肢疼痛或麻木,且伴有頭部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受限的現象,多為痹症型。

頭暈、頭痛,伴隨有噁心、心悸、耳鳴、視物不清或暈倒,且症狀發生或加重常與頭頸部轉動有關,多屬眩暈型;下肢運動障礙、發抖、伴有四肢麻木等症狀,則屬癱瘓型。診斷時,必須查明病因,才容易達到療效。

臨床上,治療此病常以「頸癒湯」為主,再視個人狀況,添加藥物。痹症型,可加地龍、血藤來舒筋活血;眩暈型,可加鉤藤、天麻來健腦止暈;癱瘓型,可加全蟲、百足,來化瘀通痹。

此外,中醫外敷、按摩及針灸對本病也有舒緩效果,針灸穴位以大椎、風池、合谷、足三里、腎俞為主,再隨證加減治療。

治療期間應注意枕頭不宜過高;不要伏案工作過久,避免頸部受寒、外傷;常做頸部的活動及多攝取鈣質,以便病症早日痊癒。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蘇聰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