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成語有「誨人不倦」,但從求教者的角度來說,難免有是否頻繁打擾他人、讓人生厭的顧慮。就這一點,東晉袁喬一句:「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或可幫助我們打消此類顧慮。
這故事記錄在《世說新語‧言語》:晉孝武帝要研討《孝經》,謝安、謝石等人先在家裡研討、學習。車胤屢屢提出一些疑難問題請教謝安兄弟,並對袁喬說:「不問,怕漏掉精湛的言論;問得多了,又怕反覆勞累二謝。」袁喬說:「一定沒有這種不滿。」車胤說:「你如何知道?」袁喬說:「何曾見過明亮的鏡子會因為連續照影而疲勞,清澈的流水會害怕從水面上輕輕拂過的好風?」
要參加皇帝組織的《孝經》研討會,與會者自然得在會前進行一番預習。在這些與會者中,車胤或許是最認真的,當然,也可能因為他對《孝經》的理解相對薄弱一些,所以才會不斷提出問題請教謝安兄弟;但是,他對此又存在一定的擔心,而袁喬的回答不僅貼切且十分生動,相信足以讓他疑慮頓除。
其實,無論謝安兄弟或是袁喬、車胤,每個人的學問都不差,當時及後代學者對這幾位的學問也是所有定評的;向其他人請教,反映的或許只是對《孝經》的不同理解與研究深度的差別而已。因此,在探討學問的過程中,實在無需太過擔心他人的反應,比如是不是會因此小視自己或不耐煩。
做學問需得靜下心來;但與此同時,想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就不能僅有個人的苦思冥想,還需要與他人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因為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都將有所收獲。求教他人,固然可能獲得新知;施教於他人,也可藉此機會梳理自己的觀點,獲得一定的啟發。
這句「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意味深長,無論是誰,只要有心做學問,都該將它銘記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