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個人健康,聚餐時應儘量減少飲酒量,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WHO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酒精是一種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成癮性」物質。為響應台灣無酒日(5月9日)活動,提倡「無酒、節酒、零酒精」的健康理念,國健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聚餐時應儘量減少飲酒量,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
研究顯示,台灣近半人口喝酒會臉紅,此為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這種毒性致癌物累積在肝臟中,便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
此外,乙醛也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傷害組織,並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
吳昭軍表示,營造溫馨沒有勸酒壓力的用餐及活動氛圍,既能擁抱友情與親情也能擁抱健康,並能避免後續可能發生「酒駕」等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憾事。
國健署同時提供「拒酒5招」,期能扭轉「勸酒」文化,避免過量飲酒、有害健康。
國健署提供拒酒5招:
第一招:可以說喝酒傷身(會起酒疹、會傷肝、會傷胃、醫生說不能喝酒及正在吃藥不能喝酒等)。
第二招:或者說開車來的、怕酒駕臨檢取締、要找代駕麻煩等。
第三招:不然說以茶、飲料、咖啡代酒陪喝。
第四招:誠實說不喝酒,直接拒絕。
第五招:還有其他說法拒酒(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