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拍黑洞吸積流及強大噴流 中研院跨國合作登國際期刊 |2023.04.27 語音朗讀 3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M87噴流和黑洞陰影在毫米波段的VLBI影像,由加入了ALMA和格陵蘭望遠鏡的GMVA取得。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本報台北訊】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與國際團隊合作,用新毫米波段觀測,首度同時拍攝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流及強大噴流,並證實其起源間的聯繫,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中央研究院今(27)日透過新聞稿表示,全球電波望遠鏡有2個國際合作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及「全球毫米波特長基線陣列」(簡稱GMVA),其中EHT在先前發布史上唯2張黑洞照片,GMVA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則於今年4月登上期刊《自然》(Nature)。中研院指出,這項研究成果讓人們對黑洞附近物理過程有更完整了解,並揭示黑洞本身的性質:「它不是很餓!」而是以低速率消耗物質,僅將一小部分物質轉化為輻射。中研院說明,2018年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與格陵蘭望遠鏡(GLT)加入GMVA全球連線觀測,跨洲望遠鏡連線分辨率和靈敏度提高,首度能在3.5毫米波長下對M87星系中心的環狀結構成像,強化成像能力。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GLT計畫主持人松下聰樹指出,這次的黑洞吸積流及噴流成像,就是14年前啟動計畫,將望遠鏡搬到格陵蘭、在那裡重新組裝後的第一個科學研究成果。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兼夏威夷運轉副所長陳明堂表示,將望遠鏡改造以適應極端寒冷的天氣並搬到格陵蘭島重新組裝,對研究團隊來說是巨大挑戰,有中研院團隊與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一起完成,「我們為台灣的科學、技術和經驗感到非常自豪!」中德馬普伙伴小組(Max Planck Research Group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組長、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路如森(Ru-Sen Lu)表示,以前只能在不同影像中分別看到黑洞和噴流,周圍的物質被認為會在吸積過程中落入黑洞,卻無法直接對它成像,現在拍到黑洞及其噴流的全景照片,發環變大變厚,說明落入黑洞的物質會產生額外輻射。日本國立天文台助理教授秦和弘指出,研究人員在資料中也發現,靠近黑洞的內部區域發出的輻射比預期的要寬,可能意味著不僅有氣體落入其中,也有風吹出來,導致黑洞周圍出現紊流和混沌。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前一篇文章 勞工投入缺工產業 最高可領15.6萬就業獎勵金 下一篇文章 NBA/熱火最後一擊戰術怎麼來? 巴特勒:把球給我 熱門新聞 01【中醫專欄】讓卡住的肩關節再度順暢 2025.08.2302宗教公益獎 佛光山13道場獲表揚2025.08.2303台北經文處長蕭伊芳 參訪奧斯汀香雲寺2025.08.2304佛教音樂與儀式 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2025.08.2405大馬佛光人推三好 華文小學師生受益2025.08.2306昆士蘭佛光童軍團 慶祝成立7周年2025.08.2307台東熱氣球嘉年華閉幕2025.08.2308【森活小學堂】噗通! 是誰跳進了生態池2025.08.2409【藝象空間】千年華彩 天目綻放傳世之光2025.08.2410西來大學宿舍翻新竣工 佛光僧信灑淨祈福2025.08.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對等關稅不明朗 車市買氣急凍機器狗出任務 巡檢北市窄巷內閣改組 卓揆:本周完成大罷免挫敗 賴蔡合體喊團結童子賢:主流民意 就是挺核台中市標售水湳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