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元以蓮花為題材創作的廣繡作品,融入多種藝術形式。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廣繡又稱粵繡,是以中國大陸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總稱,可以追溯到唐朝(約西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與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並列傳統四大名繡,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二○○六年五月,被列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與蘇、湘、蜀繡 並列四大名繡
王新元是廣繡的非遺代表性傳人,從事創作二十餘年。作為年輕一代的傳承人,王新元的廣繡作品和技藝既有代代傳承的非遺工藝,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
他以「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思惟積極拓展,將油畫、攝影、國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線條、結構、色彩、光影融入作品,並開拓性地選取名畫、青銅器、人物肖像等為主題,大膽創新。
王新元一九八二年出生在江西省武寧縣一個裁縫家庭,受父母影響,他十歲就能自己織補衣服,十三歲隨姑姑接觸刺繡,王新元笑說:「那時候都是女孩子在學,十多歲的年紀,別的男孩都在玩那種皮球、抓青蛙,而我在繡花,就覺得好像有點怪怪的。」
二○○一年王新元進入廣東佛山粵繡學院有系統地學習廣繡,三年勤學的生活讓他愛上這門藝術,王新元說:「不僅是我選擇廣繡,它也選擇了我。」
研發創意產品 融入民眾生活
多年來,王新元在技藝的傳承中獨闢蹊徑,創作出風格迥異的作品。他認為只有創新,才能賦予傳統藝術生命,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有人說王新元在題材上不是正統,但他認為想把廣繡發揚光大,不創新就只能走向沒落。
他的努力和探索得到廣泛認可,作品多次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得金獎。為了讓這門手藝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王新元還組建團隊,研發面膜、圍巾、領帶、扇子、抱枕等創意文化產品,讓廣繡走進民眾的生活。
近年,王新元先後到十餘所學校授課,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品味,讓更多人了解廣繡文化。他還到農村收徒,幫助婦女創業,為殘障人士傳授技能,積極參與公益,對他來說,傳承廣繡需要將現代理念與傳統相結合,王新元表示:「有多少人一生都在選擇中,但我可以說,我的一生就在堅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