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前進倫敦工藝周 台灣館用「編織」展多元族群文化

曹麗蕙 |2023.04.26
1688觀看次
字級
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工藝家馬月娥,來到台灣以後,她也嘗試運用原生地台灣椰子葉創作為多變的工藝編織品,期盼透過椰編教學讓民眾了解印尼傳統編織文化。 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畫參展「2023倫敦工藝周」,將於5月8日至14日在倫敦的Cromwell Place展出,以「Weaving Taiwan—編織多元文化」為主題,呈現南島原住民、閩客家族群及新住民30多組編織作品。

今(26日)天在記者會上,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表示,工藝在藝術領域中最大的特點是有著手作的需求性,因此籌畫台灣館時,除了展示之外,更投注心力設計體驗活動。

工藝家彭玉鳳(左)為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右)、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中)介紹泰雅族弓織技法,並說明其主要用來製作背簍的揹帶、頭帶與肩帶,或是女人織布時使用的腰部帶,以及男人佩掛獵刀的腰帶等織品。 圖/文化部提供

李靜慧指出,今年展覽延續「纖維」議題,從去年以「顏色」、「染」出發,到今年以「編」跟「織」為主,並且著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累積,從原住民、客家族群到近10多年來新住民加入台灣社會,不論是先來後到、人數的多寡,就如同參展工藝家馬月娥,用台灣的素材所編織出印尼風味的頭織帶,「透過『美』融合出代表台灣文化的力量,告訴世界這就是台灣,這便是台灣文化最美的地方」。

在新住民工藝家馬月娥巧手下,椰子葉能編織出如水果籃、包包、吊飾、帽子、扇子等多元用途的器具與裝飾。 圖/文化部提供

25歲從印尼嫁到台灣的工藝家馬月娥分享,在印尼故鄉時,母親會運用椰葉素材,編織成工藝品或童玩,「在印尼,整個椰子樹都能運用,例如根可以製成染料、樹幹可做橋和牆、葉子用來手工編織及做傳統儀式等」,來到台灣以後,她也嘗試運用原生地台灣椰子葉,創作為多變的工藝編織品,期待透過這次的參展機會,將印尼的綠工藝概念推廣至國際,一起共襄盛舉。

今年除了有融合新住民文化的印尼椰編藝品,包括瀕臨失傳的客家織帶、泰雅族弓織帶、賽德克族的苧麻桌旗,以及閩南竹籐編織等30多組工藝品,都將一起前進倫敦。

工藝家黃玉蓉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並認識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客家織帶文化。 圖/文化部提供

工藝家黃玉蓉表示,在原住民織布文化之外,極少人知道還有客家織帶文化的存在,而客家織帶大都為文字與大自然事物,如花草蟲鳥等紋樣,取其諧音與譬喻,表現吉祥與祝福意涵,或隨製作時的心情意念,編織出各種織帶圖紋,她希望如此美麗且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客家織帶文化,能讓更多人看見並認識。

客家織帶大都為文字與大自然事物,如花草蟲鳥等紋樣,取其諧音與譬喻,表現吉祥與祝福意涵,或隨製作時的心情意念,編織出各種織帶圖紋。圖/文化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