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時成為日常 展出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 曹麗蕙 |2023.04.21 語音朗讀 173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權館推出「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黃色光線映照在戰爭中的女性影像,詮釋「光榮榮歸烏克蘭」之精神。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以及獨立媒體《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報導者》合作,今(21日)起推出「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呈現烏克蘭女性在戰爭期間的生命故事,不僅探討戰爭對人權的侵害,也提醒台灣社會反身思考處境,展期至11月21日。木棧板、沙袋等戰時情境建置,引導觀眾寫下關於戰爭的話語。圖/文化部提供 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Tetiana Isaieva)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俄烏戰爭大幅改變全世界的生活,該博物館啟動《HERSTORY of the WAR》影像計畫蒐集的故事,記錄下烏克蘭女性被戰爭摧毀的生活下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對孩子、生命、烏克蘭的愛。特蒂亞娜感謝人權館的努力,齊心協力呈現戰爭下的可怕事實,呼籲世人不能忘記戰爭是最大的罪惡,民主方能得勝。人權館推出「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呈現烏克蘭女性在戰爭期間的生命故事。展場設計提醒俄烏戰爭尚未停歇,和平終將到來。圖/文化部供 《烏克蘭之聲》創辦人申武松表示,期待傳達烏克蘭人不只是新聞主角,也傳達真實的痛苦、哀傷、憤怒與希望;共同創辦人瑪驪雅蒳感到非常榮幸,特展能夠呈現烏克蘭人難以被聽見的聲音,亦感謝人權館及台灣的夥伴共同完成參展藝術作品,表現自戰爭以來台灣社會「Stand For Ukraine」,願意傾聽烏克蘭的聲音。在烏克蘭藝術家及兒童插畫中,認識他們的戰爭日常。圖/文化部提供 特展呈現俄烏戰爭發生後烏克蘭人的生活狀況,幫助民眾認識戰爭的背景,以及兩國長久以來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精選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HERSTORY of the WAR》蒐集計畫中14則生命故事,該計畫自戰爭爆發後啟動,透過烏克蘭女性的書寫及影像記錄,述說在戰爭陰影下的生命歷程;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則提供4支動畫,呈現兒童在戰爭日常的圖文紀錄,反映對戰爭的感受與獨特視角。牆面日曆讀見俄烏戰爭始末,順著紅色地毯,看見全面爆發的戰爭局勢。圖/文化部提供 特展更與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合作,展出記者深入烏克蘭採訪拍攝的珍貴影像。《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分享書名引自卡謬的《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團隊採訪成果,在戰場上深刻感受到烏人在戰爭的不正常生活下,仍然保持不被扭曲的心志。李雪莉期待民眾在特展中看見一個個烏克蘭人的面孔,進而省思在侵略者提供包裝的和平之前,烏克蘭人展現「惟有記憶不被抹除、歷史不被消除,正義才有可能」的堅強意志。 前一篇文章 射箭/複合、反曲弓混雙同繳佳績 闖世界盃金牌戰 下一篇文章 《魔幻時空大稻埕》明登場 首創國樂與新馬戲交相輝映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 謝謝良醫2025.08.1102善念是財富 也是幸福之道2025.08.1003【詩】夏身2025.08.1504佛光會訪越南 推人間悅讀、贈輪椅 2025.08.0905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6【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7想念2025.08.1008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9【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10盧秀燕訪澳 倡星雲大師五和2025.08.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計畫型補助款刪減 卓盧交鋒核三公投 藍綠黨主席催票救災不力 卓揆鬆口內閣改組鄭麗君:爭取關稅不疊加盧秀燕訪澳 倡星雲大師五和關稅疊加 藍綠首長都憂心 作者其他文章從影68年 陳淑芳獲金馬終身成就獎禪草心韻音樂會 南管闡釋禪美學明華園《界牌關傳說》 32年後經典重現 豫劇遇上歌仔戲 3大劇團聯演白水史學泰斗許倬雲辭世 享耆壽95歲關西世博We TAIWAN 台灣繪本展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