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蔡宜芳
當我們認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例如︰念書是學生的本分、本來就應該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那麼我們注意到的,就都會是孩子的缺點。
前陣子,我去一所偏鄉學校演講,講座結束後,有個認真聽講的媽媽舉手發問。這位媽媽滔滔不絕說著兒子讓她擔心的地方,例如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英文單字背好久都背不起來、念書不專心、愛打電動、約定晚上十點交手機,總是拖拖拉拉不肯交等等。
因為媽媽看來很焦慮,我也洗耳恭聽。媽媽講了好多事,但聽起來似乎都是小事,沒有更嚴重的狀況,如打架、欺負同學、出言不遜、傷害自己或他人等;而且這些不愛念書、愛打電動、拖拖拉拉的狀況,其實也很常見。
聽了五分鐘後,我忍不住打斷媽媽。我問她:「那孩子有什麼做得好的地方嗎?」
媽媽愣了一下:「我好像想不太到耶……」
停了幾秒後,媽媽又忍不住開始講上次要孩子背幾個單字,背了半天,背不起來,且好像要孩子的命似的,害我也擔心起這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
但校長忍不住了,他打斷媽媽:「你知道你兒子寫的文章刊在報紙上嗎?」這位媽媽搖頭,校長把報紙遞給媽媽。
找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其實,不是所有孩子寫的文章都有機會刊在報紙上。孩子的文章能刊在報紙上,代表這是他用心的作品,而且寫得還不錯,才有上報的機會。
但我們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的問題行為,於是我們不斷嘮叨,希望孩子可以改變。例如催促孩子︰「不要再打電動、趕快去念書。」事實上,我們可能忽略了孩子也有好的行為,很容易將孩子做得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當我們認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例如︰念書是學生本分、本來就應該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那我們注意到的,就都會是孩子的缺點。
當孩子察覺︰我做得好的事情,你都沒看見,卻不停地責備我做不好的地方。有些孩子會更努力做好,但有些孩子可能開始自暴自棄,選擇擺爛。
當孩子擺爛,父母可能更焦慮,對孩子有更多嘮叨,孩子就對父母更加反彈,而導致惡性循環,親子衝突愈發嚴重。
其實,孩子的努力都希望被看見。如果這位媽媽看見孩子的文章被刊登在報紙上,能真心地肯定孩子,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肯定,孩子可能就更喜歡,也更願意寫文章,這就是改變的開始。他可能學業成績依然不好,但國文這一科,他的學習動機可能因此能增強一點點,甚至願意投稿下一篇文章呢。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當一個偵探,不是找碴,而是找到孩子每一個小小的好,然後努力「放大」孩子每一個小小的改變。
你可能會說,我的孩子寫的文章並沒刊在報紙上啊,但我相信一定有他做得好的小事,等待你用偵探般的雙眼去發現及看見。
當我們開始練習,不把孩子任何小小做得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已有好多做得好的地方!
在演講時,我常會請家長寫下「孩子的五個優點」。不過,你會不會寫到第三個優點的時候,腦中不由自主地浮現更多的都是缺點呢?我是雙寶媽,我想自首「我也是如此」!因此,看見孩子的優點,而非只看見孩子的缺點,這是個很重要的練習啊。
也請將你寫的五個優點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的努力,爸媽都有看見!」
幫助孩子,看見他每一個小小的好,「放大」每一個好,自然就不用再跟孩子「你追我逃」了!
孩子不可能馬上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但或許他願意做更多這些小小的好的事情。如此一來,改變就開始了!
(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