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檢測帕金森氏症 有望早期診斷

 |2023.04.13
921觀看次
字級
一種新技術可證實大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中會積聚某種蛋白質,業界認為,這項新技術可望改變現狀,發展出早期診斷帕金森氏症的方法。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法國時間12日發布的研究顯示,一種新技術可證實大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中會積聚某種蛋白質;業界認為,這項新技術可望改變現狀,發展出早期診斷帕金森氏症的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的第2大最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全球超過850萬人。

這種疾病無法治癒,也沒有早期檢測方法,通常只在症狀出現後由醫師確診。

然而,有幾項因子已被認定和帕金森氏症有關,包括「錯誤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 protein )在患者大腦中積累形成聚集體。

這項發表於《刺胳針神經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使用一種新技術來放大並分析這種微小的蛋白質群。

在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涵蓋了1100多名參與者,其中將近一半先前已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其他人則被視為有患病風險,另外還有一個健康對照組。

圖/Unsplash

研究人員從每名受試者身上,採集腦脊髓液樣本。

這項名為Syn-SAA的技術檢測發現,先前診斷出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受試者有88%呈現陽性。

研究主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學者塞德勞福(Andrew Siderowf)在聲明中表示,這項技術「可望對我們治療此疾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為早期診斷帶來一線希望」。

就目前而言,要以簡易檢測方式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抽血要比提取腦脊髓液容易得多,但使用血液樣本能否有效檢測還有待觀察。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德國石勒蘇益格-荷斯坦醫學大學(University Hospital Schleswig-Holstein)神經學家柏格(Daniela Berg)和克雷恩(Christine Klein)表示,上述研究「為帕金森氏症的生物學診斷奠定基礎」。

兩人在相關評論中說,這項技術「為帕金森氏症的診斷、研究和治療試驗開創了新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