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離岸風場。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出,全球核電已過高峰,發電佔比逐年下降,再生能源大幅成長已超越核電。此外,因烏俄戰爭,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也首次針對戰爭對核電的的挑戰與危害進行分析。學者認為,最關鍵是若戰爭造成燃料棒無法持續冷卻,可能造成反應爐心熔毀,發生如福島核災的情況。
《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2)於29日發布,全球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成長並超越核電,核電發電占比迎來40年新低;但因應烏俄戰爭爆發,核電在戰爭下的風險,燃料池能否持續冷卻將是核安關鍵。
報告中指出,核電全球總發電量的比例在1996年達到高峰17.5%後便一路持續下降,至2021年僅有9.8%。是核電佔比40年的新低點,也是首次低於10%。
2021年核電發電量雖然增加3.9%,不過仍然略低於2019年的水平,在扣除中國核電成長後的全球核電發電量僅增加2.8%,約當於2017年的水平。
截至2022年7月1日止,有33個國家或地區運轉共411座反應爐,較《2021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的統計減少4座,與1989年相比減少7座。
和2002年高峰的438座,更下降27座。在2022年中,全球共有53座反應爐正在興建中,遠低於1979年的興建高峰234座、也與近十年內的高峰2013年少了16座,其中甚至有5座機組興建計畫後續遭到放棄。
除此之外,全球運轉中的反應爐,至2021年中平均機齡已達31年。其中有270座反應爐運轉已達31年以上,另有105座反應爐已運作超過41年,數量佔五分之一。
報告更預測,從2024年開始全球反應爐數量加速下降,這主要的原因是過去十年興建中的反應爐多有延遲。
圖/EcoWatch
報告也指出,在過去的20年,全球共關閉105座機組和啟用98座機組,關閉的反應爐愈來愈多,但新增的部份主要都是在中國,近20年中國是核電成長的主因,但世界趨勢還是以減少核電為主流,所以全球核反應爐裝置容量在2018年達到高峰396.5GW後,在2021年只剩364GW,相比減少32GW。
另外,對於正在興建的53座反應爐,自動工起計算的平均時程為6.8年,15個國家中至少有10 個國家,興建中的所有反應爐都經歷為期一年的延宕。正在興建中的反應爐至少有一半(26座)遭遇延宕,其中14座的延誤次數增加,另有2座則於過去1年中首次出現延誤。
戰爭對於核電廠帶來的威脅,除了飛彈破壞等危險外,關鍵挑戰是反應爐心和用過的燃料棒需要在燃料池中持續冷卻,若無法排除殘留的衰變熱可能導致爐心在數小時內熔毀,發生如福島核災的情況。
燃料池平時就具有高度風險,而戰爭是使面臨的風險再增加;他提到,台灣核一、核二廠燃料池已經爆滿,燃料池的洩漏風險不是只有在戰爭,台灣是常有地震的國家,必須要面臨這樣的風險。
觀察再生能源部署投資;2021年,挹注於非水電再生電力容量的投資金額達到創紀錄的3660億美元,此金額為記錄在案的全球核電廠興建投資決策的15倍,然而核電廠的投資較前一年度增加約莫三分之一、達到240億美元,容量8.8GW。
太陽光電投資驟增37%,達到2040億美元,風力電廠投資則是增加2.8%,達到1460億美元。個別來看,太陽光電投資的金額是核電投資決策金額的8.5倍,而風力投資金額則為核電投資的6倍。
《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2)報告摘要的中文版發布 https://gcaa.org.tw/7500/,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取得授權翻譯,並邀請學者針對報告提出觀察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