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一名年輕女子關節不定時疼痛,經查發現居然是巨大細胞瘤,手術及復健後已恢復正常生活。示意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北部一名18歲許小姐關節不定時疼痛,經查發現居然是巨大細胞瘤,骨科醫師黃振文以「輔助性冷凍治療」,骨刮除後填補人工骨,許小姐手術及復健後已恢復正常生活,定期回診追蹤也皆無異狀。
許小姐右邊髖關節不定時疼痛,起初以為是生長痛,但後來痛至難以行走,也無法好好睡覺,影響生活品質。經安排X光以及核磁造影檢查後,發現她右邊股骨近關節處有50X35毫米的巨大細胞瘤,腫瘤甚至已經大到超過股骨頸的三分之二以上,嚴重侵犯骨頭結構造成疼痛。
黃振文指出,巨大細胞瘤為良性的腫瘤,好發於20至40歲的女性,且多數位於骨骺附近、非常貼近關節表面處,對骨頭局部的破壞程度大,如果疏忽會容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甚至會穿破關節。
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是卻有3至5%的機會轉移至肺部,也有機會轉變成惡性腫瘤,因此在治療上須更加小心,避免傷害到病人的關節軟骨,影響之後的功能受損及關節炎。
許小姐經「輔助性冷凍治療」,骨刮除後填補人工骨,手術及復健後已恢復正常生活。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黃振文表示,傳統治療會以棉棒沾取化學藥劑,塗抹在刮除病灶後的患處,但藥劑具有毒性,所以對病患也有危害;相較之下,「輔助性冷凍治療」能更完善的刮除腫瘤並降低復發率。此次幸虧許小姐及早發現,以手術治療,術後也積極配合復健,關節機能才得以恢復迅速。
此次治療先腫瘤刮除手術,廣泛的清除腫瘤後再以「輔助性冷凍治療」使用零下196度的液態氮混合酒精,讓混合物的溫度到達平衡,接著放入空腔,透過低溫殺死腫瘤細胞後,再利用異體捐贈的骨頭跟人工骨,填進患部,讓受傷的骨頭有支撐性,以利後續復健。
黃振文提到,通常以痛的位置及是否摸到腫塊區分生長痛跟骨腫瘤疼痛,生長痛運動會比較不痛;骨腫瘤在運動的時會增加骨頭的負擔,痛感增加。建議骨頭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診斷,術後更要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才能維護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