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農場改種燃料作物(fuel plants),似乎是解決全球高油價(high global oil prices)和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乃至於地緣策略權力轉移(geo-strategic power shift)的良方。美國國會去年還明令,將生質燃油(biofuels)增加五倍。但窮國的政治領袖認為,生質燃油使糧價高漲(driving up food prices)並使窮人挨餓之後,生質燃料很快成為全球外交戰的引爆點(flash point)。現在生質燃料儼然已經成為落水狗,被說成一個騙局(scam),甚至是黑死病(Black Death)以來最糟的元兇。
生質燃料罪名很多,除了造成全球商品價格上揚,亞馬遜雨林被摧毀(destruction of the Amazon rain forest),溫室氣體增加(increased greenhouse gases),海地糧食暴動,印尼濫伐森林(deforestation)等等,罄竹難書。但生質燃料仍是解決石油問題的良方之一,上述迷思(myths)有待釐清。
很多糧食政策專家認為,把玉米等作物轉作燃料,的確會促使價格上揚。但其他因素也不能忽略,包括旱災使農作產量減少,及全球經濟快速成長(rapid global economic growth),已使數以百萬計的人走出貧窮(out of destitution),而這些人也要求改善他們的飲食,進而帶動對食物的需求。過去四年的需求,尤其比歷史基準(historial norm)快得多,農民顯然供不應求。
以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和印度為例,過去十年,亞洲有數以億計的窮人投入全球經濟活動,他們固然促成快速都市化(urbaniza-tion),但他們對主食和日常必需品乃至於肉品的需求,自然會推高物價。再加上美元急貶(disintegrating dollar),而物價通常以被圍剿的美元(beleaguered dollar)計價,很少緊釘歐元,所以像中印等國就開始傾倒跌跌不休的美元,轉而改買商品期貨,糧價也被越炒越高。
據華府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指出,生質燃料的生產,在最近這波全球商品價格上漲中,只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底也預言,依目前趨勢,生質燃油的生產將使糧價上漲10%至15%。支持酒精燃料者更指出,生質燃料在推升物價上,所占的百分比微乎其微,主要還是能源價格飆漲和開發中國家對肉品需求殷切,衝擊較大。
世界銀行的統計則指出,全球糧價過去三年來漲了83%,近幾周來稻米價格尤其成為關切焦點。但因為生質燃料過去兩三年來暴紅,所以很容易成為罪魁禍首(easy culprit to blame)。近幾個月來,全球對糧價的不滿,已使糧食對燃料(food vs fuel)成為辯論焦點,即使生質燃料不是罪魁禍首,有些專家仍建議,在發展生質燃料上,各國政府能改弦易轍,以幫助紓緩糧價上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