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諾貝爾文學獎、電影和女性自覺《正發生》

文/吳孟樵 |2023.01.07
3333觀看次
字級
圖/好威映象提供
圖/好威映象提供

文/吳孟樵

奧地利籍的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與法國籍的安妮艾諾的半自傳小說,不僅是小說早已受到「矚目」,被改編為電影後,引起強烈討論,且都是在成為電影作品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當文化跨越地域,突破性別限制,將自身遭致的社會不平等待遇、情欲經歷梳理成不同形式的創作,感染力是漸層、暈染、擴及許許多多的人反思,不再是單純地以一種性別論看待。那麼,身體所帶來的社會符號或情緒才有其論述意義。

本文引述的兩位女性作家的半自傳小說,不僅是小說早已受到「矚目」,被改編為電影後,引起強烈討論,且都是在成為電影作品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兩位是奧地利籍的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以及法國籍的安妮艾諾。

討論聲浪多年不輟

耶利內克二十一歲起即寫作出書,寫小說,也寫詩和劇本。她的作品裡最被討論的是《鋼琴教師》,愛莉卡(伊莎貝拉雨蓓飾演)的個性因長期被壓抑,衍生另類叛逆。而她冰冷嚴格的教學態度,直至俊帥的男學生華特(班諾馬吉梅飾演)出現,兩人發展成虐戀關係。

即使鋼琴教師愛莉卡已陷入無法抵擋的關係,仍以強勢的口吻對華特說:「感覺不會勝過我的理智。」片中人物關係互相折磨,像個生物鏈,母親扣住女兒愛莉卡;愛莉卡扣住戀她的男學生。由於揭露人性壓抑至殘虐的激烈關係,當作者耶利內克在二○○四年連獲卡夫卡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引發某些宗教團體的抗議,不難想像是站在男性霸權的角度抗議。譏諷的是,鋼琴教師愛莉卡的角色是位於上端,控制權力的角色。

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的作品一向是藝術表現形式突出,片頭以一段段的劇情切割出演員字幕,再讓巴哈、舒伯特與舒曼的樂曲,搭上冷冽糾纏的情境。即使耶利內克很多年以前已將此小說寫成劇本,但漢內克的作品,習慣自己編劇,而演化成電影的經過,是漫長且富戲劇性。上映後,被討論的聲浪多年不輟。

對於電影如何詮釋文學手法,漢內克表示,他更動小說的部分結構是縮減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創造另一對小說中「不存在」的母女關係,企圖以委婉與敘述事實的方式,讓觀眾想起艾莉卡的童年。

電影探究兩性平權

安妮艾諾則將一九六○年代在法國讀大學期間懷孕,必須背負社會給予的龐大「罪惡」,甚至得坐牢,更甚至是得面臨墮胎風險而死亡的威脅,吞忍一切的身心苦難寫成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小說之後改編為電影《正發生》,由黎巴嫩裔法國籍奧黛麗迪萬執導,以女性身分,也以記者的敏銳思惟探究兩性平權。

此片的女主角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雙眼炯炯有神,傳達出她上文學課裡雨果的詩,那般目光如炬向前行的勇敢女孩。這部電影不僅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在台灣剛發行此片沒多久後,艾諾於二○二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當女性面對社會賦予男性過多的權利(力)制衡女性的發展,女性如何突破社會結構,更明確地看待自身,以及保護自身的身心狀態,肯定自身的創造力,是啟迪我們閱讀與思考的重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