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父親是胡傳,字鐵花,仕至台灣臺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母親馮順弟。
.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從學於杜威,深受其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191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併發表論文《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出版新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影響的人物。
.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
.1920年離開《新青年》,後創辦《努力週報》。
.l923年與徐志摩等組織新月社。
.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
.1932年與蔣廷、丁文江創辦《獨立評論》。
.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8年離開北平,後轉赴美國。
.1958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胡適一生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諸多方面都有成就,並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胡適文存》、《白話文學史》、《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等。
第一個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確立現代話劇新形式。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晚年潛心於《水經注》的考證,但未及寫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