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文/周漢強
為了描述天上星體的位置,我們在天空中建立了類似地球經緯度的座標系統。
從地球表面往天空仰望,除了太陽系的太陽、行星與其他天體距離地球比較近之外,夜空中其他的星辰,都距離地球非常非常遙遠。這些星體並不是固定不動,而是地球人的壽命實在太短暫,在幾百年到幾千年的時間裡,不容易發現天上的星體位置發生改變,於是這些星體被取名叫做「恆星」。但恆星並不是固定在天上不會移動,而是當地球自轉的時候,看起來天上所有的恆星都同時會往返方向移動。換句話說,恆星不是指它們位在天上的位置恆久不動,而是指它們之間相對的位置看起來沒有變化。
天球概念 似渾天說
就像我們站直身子時,用身體當轉軸,旋轉自己的身體,此時就會發現身邊的景物,看起來好像在反方向繞著自己轉圈圈,這就是當地球自轉時,地球人看見星星反方向繞著地球運行的原因。因此古人把星空想像成一個圓球面,繞行著我們生活的地方不停運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渾天說,與近代西方所提出「天球」的概念類似。
漢代張衡曾經發明「水運渾象」,就是把天上的恆星點在一個圓球表面,讓圓球以接近地球自轉的速度轉動,於是渾象就可以模擬天上星星的運行。這個設計後來被北宋時期的蘇頌所參考利用,結合水運儀象台準確的轉動速度,完美呈現與真實天空相符合的天體運行。
若是以我們的身體當作轉軸來比擬,那就相當於地球的自轉軸。周圍的景物看起來繞圈的中心,也就是這個轉軸。如果我們仰望頭頂,可以發現轉軸指向天空的那個頂點,就是所有景物繞圈的中心。這個地球自轉軸穿過地球北極指向天空的位置,被稱為天球北極,也就是中國古代所稱的天極,位在今天北極星(宋、元時期的勾陳一)附近。南半球的天空同樣有個旋轉中心,是從地球自轉軸通過南極往天空延伸的方向,稱為天球南極。而地球赤道往天空延伸到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
赤經赤緯 定位天球
因此,天球上的座標系統採用與地球表面座標系統類似的規範,例如地球北極的緯度是北緯90度,天球北極在天球上的緯度為赤緯+90度;地球南極的緯度為南緯90度,天球南極則為赤緯-90度。地球與天球的差別在於地球以北緯和南緯來區別不同半球,天球則以赤緯「+」和「-」來區分天球的北、南半球。
天球上同樣有經度的規範,稱為赤經。地球上的經度是以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的位置訂為經度0度,以東為東經0度到180度,以西為西經0度到180度。但是因為地球會自轉,所以格林威治天文台對應到天空的位置會發生改變,不能以此為基準。因此天球上的赤經是以黃道和天球赤道的其中一個交點-春分點當作赤經的基準,以時(h)、分(m)、秒(s)當作單位,往東計算。例如春分點往東15度的赤經就是1h、30度就是2h,依此類推。
觀測天文 亙古亙今
由於地球繞行太陽的週期是一年,所以在一年的期間中,太陽看起來會在宇宙中繞行一圈的軌跡,就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和黃道法線方向的夾角為23.5度,因此天球赤道與黃道的夾角也是23.5度。天球赤道與黃道在一年之中會有2次交會,時間分別是春分點和秋分點。
相較於現今天文學的天球座標系統,中國古代天文學雖然沒有使用經緯度,但當時的座標系統卻是一點也不遜色,而且測量天空中星體位置的精確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