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幼兒發展 焦慮憂鬱肢體不協調比例恐增 |2022.12.08 語音朗讀 6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unsplash 【本報台南訊】全球遭遇世紀大疫新冠病毒,兩、三年來的封控改變許多事,醫界近期關注到這段時間出生的孩子,各項發展指標,都比非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來得差,神經科醫師認為,0到6歲是神經發展重要階段,如果因為封控刺激不夠,孩子未來的智力不太會受影響,但成年後情緒焦慮憂鬱的比率可能會提高,或者是因為這段時間發育刺激不足,會影響其運動功能,「也許容易摔倒也不一定」。成大醫院副院長、也是神經內科醫師林志勝表示,疫情對全人類有很大的影響,但到底造成哪些問題,醫界很多研究現在才剛起步,未來一定有很多的成果會陸續出現,但無論如何,家長都應該重視這段期間出生的孩子,如果覺得有異常,應就醫評估,及早給予協助。一名3歲半的女童是家中獨女,疫情期間幾乎都與媽媽在家,最近疫情趨緩,前往幼兒園就學,老師發現她與同班的孩子幾乎沒有互動,老師主動找她說話,也總是頭低低沒反應,建議媽媽帶孩子就醫。經過成大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診斷,疑似社交情緒發展遲緩,進一步轉介到復健科接受職能治療。成大復健部職能治療師楊琇晴表示,從去年底開始,陸續接到類似的個案,智力方面沒有大問題,卻有社交互動上的障礙,這與過去接到的兒童個案很不一樣,過去互動有問題的孩子、往往伴隨有智力發展問題,但像這位女童的個案應該是疫情期間未外出,與人交往互動少,造成社交技巧不足,甚至有焦慮傾向。圖╱pexels同時孩子也很少到遊戲場玩,欠缺在自然情境下跑跳,發展過程感覺統合中的前庭覺(感知頭部位置並保持身體平衡)、本體覺(感知肢體位置與動作情形)刺激不足,孩子在家中會出現一些跑跑跳跳的危險動作,就是自然地在尋求刺激,但仍不足夠。職能師為孩子設計許多互動及增加刺激的課程,並鼓勵媽媽多帶孩子出去玩,目前孩子的狀況已有好轉。楊琇晴表示,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出生與成長的0到3歲兒童,較疫情前的兒童相比,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社交、認知、語言發展,都有表現較差的趨勢;即使是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各項發展還是可能受到大環境負面因素的影響。林志勝表示,人從出生後神經細胞的數量就不會再增加,但是細胞上的突觸與髓鞘,卻是在0到6歲間發育逐漸完整,之後再成長的比率就很低,如果在這段黃金時間裡沒有發展,可能會影響到成人後的狀況,特別是在情緒焦慮憂鬱與肢體動作的協調性,但到底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醫界目前關注到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在各項發展指標上都有落後的情況。圖/成大提供 前一篇文章 阿根廷學校 舉辦台灣作家幾米畫展 下一篇文章 老化比例最高 嘉縣失智者逾8千人 熱門新聞 01【悅讀人生】 與羊共舞2025.09.0502美南平原市大遊行 新州佛光人同樂2025.09.0403斷句。段落。章節2025.09.0404公益音樂會 金蓮淨苑音緣傳情2025.09.0405紐西蘭國防部軍官 參訪北島佛光山2025.09.0406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4-3 2025.09.0407陸93閱兵 中俄朝元首世紀同框2025.09.0408【撫今追昔】台北監獄圍牆與戰俘紀念碑2025.09.0409大豆油墨2025.09.0410環保印刷原則2025.09.0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興達電廠爆炸 人員均安核三光電工程 疑釀墾丁生態危機福隆候車亭 東北角新亮點乘風而騎 高雄三塊厝登場澎湖奇岩季馬祖國際藝術島 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