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年底了,面對下學期即將來臨的招生季,近期陸續有一些學校可能因招生不足額而決定廢系或合併系所,甚至有嚴重到要廢校的新聞出現;同時也開始有部分學院招生新制的消息露出,引起社會關注。
其中兩則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個是位於台中,歷史悠久的私立大學,有人反映校方向來引以為傲的「勞作教育」是食古不化、落伍的僵化規定,猜測招生效果不佳的原因就是這個必修的勞動課所造成;另一個是位於台北頂尖大學的理工學院系所,明年開始,招生評選標準將不再採計國文成績,理由是國文並非理工學院招收合適學生的重點,引來學界一陣譁然,擔心部分高中生因此放棄國文課。
姑且不以招生目的來揣測這些可能會影響高中生學習的入學方式改變,我關注的面向較傾向於:身為高中端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看待大學的入學制度?
過去在實驗教育團體中,我會特別在入學前的家長說明會時,注意家長的提問。有些家長可以一針見血的提出值得再次說明的教學方針,但也有無法放手讓孩子練習獨立的家長,提出類似「營養午餐好不好吃」等無關乎教學的問題。
誠如上述兩所大學所引起的話題,若我是高中老師或家長,必定不會放心上。勞作教育只是一學期的勞動,若是系所專業能給予孩子更有用的幫助,打掃校園反倒能讓孩子更貼近現實,不會眼高手低;另方面,國文教育的背後意義也不只是為了入學考試而已,如果所有的高中生在校園學習的三年時光,都只是為了進大學,那還不如直接進入技職場域或自學來得更有人生意義。
我在校園或職場工作時,總會遇到若干個聰明卻取巧的孩子。老實說,他們總讓我覺得非常惋惜與難過,也常常揣想究竟是怎樣的成長過程,讓正值青春的他們猶如被矇眼的賽馬:需要外力鞭策才會向前衝,並因為只想著要衝過終點線,而在學習路上完全看不到這世界有其他更多值得好奇、關心的人事物。
十八歲正應該是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也有著純真、編織未來夢想的年紀,這幾年看著一○八課綱所帶來的改變,我深深期許能成為這一代孩子改變學習態度的契機,讓各種家庭背景及階級下成長的孩子,都能適得其所地擁有自己的學習歷程,而不只演變成另一種應付學習的入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