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妙書法師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梵志在祇樹林間擁有一大片稻田,梵志每天起早貪晚的看顧耕種,直到稻穀結下累累的稻穗。有一天,梵志一大早前往稻田,遠遠看見黃澄澄的成熟稻穗,喜不自勝,看著稻田,目不轉睛的捨不得離去。
正好佛陀和比丘們要入城托鉢,遙見梵志站在田邊戀戀不捨的模樣,佛陀便對比丘們說:「你們看見那位梵志了嗎?」
比丘們回答:「看見了。」之後佛陀沉默不語的入城托鉢,乞食之後,各自返回精舍。
當天夜裡,天空下起了大雹雨,把田中的稻禾都打斷了。同時,梵志有一個女兒,也在當天夜裡突發疾病死了。梵志因為接連發生的這些事,非常憂愁悲傷,啼哭不止,沒有人能勸得住。
第二天一早,比丘們依往例入城求食,在城中聽聞了梵志所遭遇的事,且梵志悲傷不已,啼哭不止,城中的沙門、梵志及國人,都沒有人能開解他的憂愁與悲傷。
比丘們回到精舍,向佛陀報告了梵志的事。剛剛說完,就見梵志正一路啼哭的來到佛的面前。
佛陀知道梵志心中憂愁的根源,對梵志說:「世間上有五件事是沒有人可以躲避,也逃脫不了。哪五件事呢?一、世間事物興盛之後,都會有衰減的時候,想要不衰減,那是不可能的;二、世間事物有所得必有所失,注定要失去的東西,想要留住,那是不可能的;三、人都會生病,想要不病,那是不可能的;四、人都會老去,想要不老,那是不可能的;五、人都會死亡,想要不死,那是不可能的。世間凡夫因為不懂這些道理,缺乏智慧,面對事物的衰減與失去,和老、病、死來臨時,就開始憂慮悲哀,痛心疾首。這不只徒勞無功,而且損害身心,對自己毫無助益。
梵志啊!你為什麼不坐下來,聽我為你解說這世間的真理呢?」於是梵志停止了哭泣,坐下來聽佛開示。
佛陀對梵志說:「你如果能明白我剛說的道理,面對事物的必然衰減與失去,和當老、病、死來臨時,就不會因此而憂悲苦惱。為什麼?你要明白世事都是如此,不只是我家會有衰減與失去,不只是我要面對老、病、死,世間上的每一個人,都會遭遇面對這些無常。如果能深刻體會,就會明白:『是啊,大家都一樣,我怎麼可能獨自免除,不去面對呢?』梵志啊!你要用智慧去思惟,今天這無常已降臨在身上,因此憂愁,茶不思,飯不想,身心疲累,這不是親者痛,而仇者快嗎?而且不管你再如何悲傷哭泣,失去的東西,亡去的人,都不可能恢復如初。如果你能這麼想,就不應該繼續憂愁下去了啊。」
佛陀又為梵志說四聖諦,苦集滅道,及布施、持戒等善法,梵志當下心開意解,不再憂愁苦惱,並且獲得初果,便向佛陀請求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成為清信士,歡喜的離開。──節譯自《佛說義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