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700防空洞 變文化綠洲 |2022.11.25 語音朗讀 19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基隆餐廳「河豚很多」,是由掩體改建而成。 圖/取自《紐約時報》官網 【本報基隆訊】《紐約時報》英文和中文網站,分別在本月6日、8日以「台灣的防空洞:一個生存空間和一個死亡空間」(Taiwan's Bomb Shelters: 'A Space for Life. And a Space for Death.')及「台灣改造防空洞把戰爭印跡變為文化綠洲」為標題,介紹基隆防空洞及基隆塔。內文提到,台灣基隆——造訪台灣北部這座多山的港口城市的人可能會以為,石惠華早餐店後面的白牆只是一堵牆而已。不過有幾個通風口,暗示著牆的另一邊可能另有玄機。是生存空間 也意味者死亡「這是一個防空洞。」53歲的早餐店老闆石惠華表示:「因為我們是基隆人,我們知道這些地方」,「這是生存的空間,也是死亡的空間。」在她所在的街道及基隆的很多地方——1642年荷蘭人的入侵是這裡遭受的第一次外敵攻擊;景觀是根據防護的需求塑造的。廚房連著一條地下通道,通往沙岩。小巷盡頭的大門銹跡斑斑,它通向黑暗的洞口,裡面充斥著戰爭的記憶,有時還有垃圾或蝙蝠——有的防空洞裡還有祭壇,有的則成了餐廳的空間。基隆的防空洞管理不易;幾乎沒有地契,使用權通常也決定了所有權。但基隆市發現的文件顯示,這個掩體建於19世紀,差不多是清朝統治的末期。它是那個時代建造的多個隧道及掩體之一。基隆獅球嶺隧道登上紐約時報。圖/中央社戰爭印記轉型 成藝術家畫布內文也提及,在這座有36萬人口的城市有近700個防空洞,領導官員宣稱,在嚴密設防的台灣,基隆可供藏身之處的密度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高。雖然沒有形成固定的組織,但一群城市規畫師、藝術家與歷史愛好者已經把基隆的防空洞變成了他們的畫布,以進行創造性的城市改造及民間防衛。其中一些防空洞已被改造成文化空間。但這些地下空間不僅僅是獨特的遺跡,也是這個自治島嶼重要的基礎設施,中國大陸視台灣為一處失地,計畫將其收復。基隆市府近日指出,在基隆市警察局第2分局舊址,以基隆港區特有的橋式起重機造型打造特色電梯「基隆塔」,並將塔下的防空洞整修,民眾可搭電梯直上主普壇,也會重新整修信二防空洞,防空洞內裝設無障礙電梯,可載民眾到上方扇型廣場活動,全案預計年底完工。基隆一座掩體被改造成寺廟。圖/取自紐約時報官網 前一篇文章 反詐創意 下一篇文章 為愛重生 黑道大哥變「斷臂義工」 熱門新聞 01【思鄉的父親】年夜飯的規定 2025.08.0702馳援旗山土石流撤離居民 佛光人送暖2025.08.0603新加坡佛光山 祝福彌陀學校考生金榜題名2025.08.0704大馬雙語禪修營 啟發修道省思2025.08.0705《365日》193萬本 全球弘揚中華文化2025.08.0706父愛如山 父餵植物人兒子蛋糕2025.08.08075.1萬人佛學會考 凝聚信仰力量2025.08.0608黑雨襲香港11小時 雨量破141年紀錄2025.08.0609慧裴法師攝影巡迴展 台北道場最終站2025.08.0610立秋養生首重潤肺 少吃辛辣冰冷食物2025.08.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輝達、超微晶片銷陸 美將抽成15%分身玩偶 身障兒重拾自信世運中華首金 女子拔河6連霸花草拼貼藝術 花兔來許願國安危機 台灣人口連19個月負成長行醫30萬公里 村醫守護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