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英致力傳承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技藝。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在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香蕉絲工坊」,不時可看到八十四歲的藝師嚴玉英,傳授後輩編織香蕉絲的技巧,從「採收」、「刮取纖維」、「分線」、「接絲線」、「捆線球」到「整經」,然後在地織機上「織布」,這是耆老的珍貴技藝,她說:「不認真一點,消失就沒有了,不能讓它失傳,要給孩子、孫子傳承下去。」
台灣原住民噶瑪蘭族在二十年前正名,並推動全世界獨有的香蕉絲編織技藝振興,這項一度失傳的織布技藝,在部落耆老努力下重新保存下來。文化總會《匠人魂》系列影片,以嚴玉英為主角,拍攝「織下我們的名字」,記錄、傳達原住民重拾文化的艱辛與決心。
一九八七年起,「噶瑪蘭族之父」偕萬來,為推動噶瑪蘭族正名,走訪宜蘭、花蓮找尋偕姓親族歷史,建置噶瑪蘭族資料、母語教材,並鼓勵族人重新學習香蕉絲織布工藝,直到二○○二年,噶瑪蘭族成為台灣第十一個原住民族,也成功找回香蕉絲編織技藝。
嚴玉英是偕萬來的遺孀,也是當時香蕉絲編織工藝復振行動一員。當年新社香蕉絲工坊成立,部落耆老朱阿比、潘烏吉與潘阿玉,自記憶中提取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教授給族人,嚴玉英也成為第二代藝師,一步步習回工序繁複的技藝。
嚴玉英回憶,初學時因香蕉絲織到一半就斷裂,她還對著老師喊「救命」。當年喊「救命」的她,如今為這項技藝的「續命」奔走,至各地教學傳承,並在去年受文化部登錄為傳統工藝「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的技術保存者。
被問及噶瑪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嚴玉英毫不猶豫回答,「香蕉絲啊,因全世界只有新社噶瑪蘭有」,她強調,「不能失傳,要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