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癌症不再是死亡代名詞,隨醫學進步,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從1996年到去年,下降近2成;平均死亡年齡從1996年的63.7歲增為去年的69歲,延後約5.3歲。台灣癌症基金會藉由宣導「癌症不是絕症」,去除國人恐懼、提升對癌症防治的重視,並呼籲加速藥證審查、健保核價,讓癌症成真正的慢性病。
台灣癌症基金會昨舉辦特展「刻在生命裡的逗點」開幕儀式,基金會理事長賴基銘表示,癌症死亡率降低,但罹癌人數愈來愈多,癌症時鐘每年加快,現在平均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
基金會推動衛教,如今癌症不再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但近年碰上癌症新藥引進速度慢、價格昂貴的課題。癌症新藥從引進到使用於患者,台灣與周邊國家相比平均晚兩年,台灣癌友去年平均存活率低於韓、日、星、澳等。
賴基銘表示,晚期癌症患者自費使用新藥比例高,平均10萬元起跳,有些效果較佳的標靶藥物,一套療程要自費百萬元,許多癌友經費不足。
政府和基金會都發現此問題,2019年台灣癌症基金會投入「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研究,目前已在立法院厚生會討論。賴基銘表示,希望在新藥審核藥證、健保核價的冗長過程中,支持基金能協助癌友醫療費用,基金財務來源希望由政府每年編列25億到30億元支應,現階段仍在討論中。
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表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是具有前瞻思維的「過渡型支持機制」,盼能盡速成立,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癌症家庭負擔。總統蔡英文昨出席記者會承諾,會特別關注癌症議題,政府將持續推動癌症防治教育、癌症篩檢,並將各項資源統整,縮小癌症治療資源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