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歲月】竹橋與流籠

文/曾應鐘 |2022.11.10
843觀看次
字級

文/曾應鐘

百餘年前,南投縣國姓鄉的客家人,由於原鄉人口膨脹,從苗栗、石岡、東勢等地,來到荒蕪的山區,胼手胝足地「開山打林」,拚搏出賴以生活的土地。

種植香蕉的農地沒有道路,是赤足踏在突出的石頭上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農田是自己敲打石頭,壘累駁坎築成田畦的;收成時是肩挑扁擔,百斤重物壓在身上帶出來的。而要將農產運出,更非易事!

在這罕有人跡的地方,沒有任何的交通建設,要將農產運出,通常都得涉水渡河,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搭建竹橋。居民在山中砍斫麻竹、桂竹,將桂竹剝成竹篾,再用篾片綁住麻竹;早年,也用竹管箍成圓箍,中間填滿石塊做為橋柱,再將箍好的橋面放置在橋柱上,成為人們來往的橋梁。

但這在水勢不大時可行,遇到夏日的澇災,一夜之間,竹橋往往就隨波逐流了!由於澇季也有好幾個月的時間,當地居民於是想出架設流籠的方式來解決。

要架設流籠,先要在兩岸各豎一個交叉的支架,再在支架上放置鋼索,固定好鋼索後,在索上放置滑輪,滑輪下安放可以載人、盛物的籠子。最後,在兩岸各固定一條繩索,人們擔著農產上了流籠,用力拉動繩索,將人和物拖到對岸;若要騎單車上學,單車同樣也得掛在流籠上。

到了岸邊,沒有煞車裝置的流籠可能不小心滑落河中,這時,一邊要固定流籠,一邊還要搬運物品下籠。曾有揹著兒女的婦女蹬上流籠,因重心不穩險些翻落,更有因年久失修,流籠掉落河邊的憾事!

「澇時架流籠,旱時搭竹橋」,這些難題,到了人口逐漸集中,生活有了盈餘後,才有吊橋、水泥橋的興建。竹橋與流籠這樣的克難建設,也成了留在老人們回憶中、年輕人認為不可思議的往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