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應鐘
百餘年前,南投縣國姓鄉的客家人,由於原鄉人口膨脹,從苗栗、石岡、東勢等地,來到荒蕪的山區,胼手胝足地「開山打林」,拚搏出賴以生活的土地。
種植香蕉的農地沒有道路,是赤足踏在突出的石頭上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農田是自己敲打石頭,壘累駁坎築成田畦的;收成時是肩挑扁擔,百斤重物壓在身上帶出來的。而要將農產運出,更非易事!
在這罕有人跡的地方,沒有任何的交通建設,要將農產運出,通常都得涉水渡河,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搭建竹橋。居民在山中砍斫麻竹、桂竹,將桂竹剝成竹篾,再用篾片綁住麻竹;早年,也用竹管箍成圓箍,中間填滿石塊做為橋柱,再將箍好的橋面放置在橋柱上,成為人們來往的橋梁。
但這在水勢不大時可行,遇到夏日的澇災,一夜之間,竹橋往往就隨波逐流了!由於澇季也有好幾個月的時間,當地居民於是想出架設流籠的方式來解決。
要架設流籠,先要在兩岸各豎一個交叉的支架,再在支架上放置鋼索,固定好鋼索後,在索上放置滑輪,滑輪下安放可以載人、盛物的籠子。最後,在兩岸各固定一條繩索,人們擔著農產上了流籠,用力拉動繩索,將人和物拖到對岸;若要騎單車上學,單車同樣也得掛在流籠上。
到了岸邊,沒有煞車裝置的流籠可能不小心滑落河中,這時,一邊要固定流籠,一邊還要搬運物品下籠。曾有揹著兒女的婦女蹬上流籠,因重心不穩險些翻落,更有因年久失修,流籠掉落河邊的憾事!
「澇時架流籠,旱時搭竹橋」,這些難題,到了人口逐漸集中,生活有了盈餘後,才有吊橋、水泥橋的興建。竹橋與流籠這樣的克難建設,也成了留在老人們回憶中、年輕人認為不可思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