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12 )日本殖民:中部地區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11.04
1322觀看次
字級
中台灣「祝表彰」戲劇演出 1913年,台灣中部某處的「祝表彰」戲劇演出。日本當局為表揚某些事件,諸如捐錢捐地、解纏足有功等等,就會搭起「祝表彰」的精美小戲台,作為表彰性質的表演。因和傳統的野戲台不同,所以舞台上方掛有萬國旗,舞台前下方則圍上日式紅白相間的布條,舞台不大,頂多清唱或演折子戲。這個場景,也可能是為了宣傳而擺拍的。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中州廳 1920年代,台中州廳位於台中市市中心,主要為官廳官舍所在位置。照片右側的十字路口,右上角為台中郵便局,右下角是台灣銀行台中支店,左下角為台中市役所,左上角是台中州廳廳舍。州廳後方有一棟兩層樓的美麗洋房,為台中州知事官邸。台中市當時的人口,大約本島人三萬,日本人一萬,其他族群一千。中心周圍的榮町、寶町、大正町,都是繁榮的商業區;至於干城橋附近,為台中市的發祥地,本島人居多,商業也很繁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員林街 1920年代的員林街,日式的洋風紅磚建築和舊式閩南建築混合林立,當時人們多穿耐磨耐髒的棉麻布衣,旁邊的人力車則是有錢人家的代步工具。員林是日治時期柑桔與芭蕉的盛產地,鳳梨品質也十分良好,殖民政府特意設立了「員林芭蕉檢查事務所」,顯示其為員林大宗農產品。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港古鎮與「不見天街」之經典商街建築 1920年代,鹿港古鎮的街道俯看照片,左下角往遠方延伸一遮蔽式通道,乃鹿港著名「不見天街」,為台灣建築史的經典商街,不僅具有民族建築的特色,而且在美學和實用性上,擁有超前的觀念。日本統治台灣初期,日本文人籾山衣洲旅台時,曾對鹿港寫下一首漢詩作品:「萬瓦如鱗蔽碧霄,迎轅戶戶異香燒。由來鹿港居民稠,多在洲前來去潮。」1929年7月,第九回全日本中等學校地理歷史科教員協議會在台灣召開,會後,與會人員前往鹿港考察,也曾站在屋頂陽台上欣賞鹿港的天空。鹿港幾乎是來台旅遊團體必定參觀之景點,而「不見天街」更是絕景。(地理與建築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中州埔里街 1920年代台中州埔里街,隸屬能高郡。儘管是小地方,因銜接中部山區原住民部落,乃成為重要的行政地域,頗具名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中綠川 1920年代,台中綠川。綠川原本為無名溪流,後來被稱為「新盛川」。1903年,日本政府對綠川進行整治;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因周邊河岸景色茂密翠綠,因此改名為「綠川」。綠川進行整治時,特意種植柳樹以美化市容,縱貫鐵路開發計畫並在此設立了新盛橋,即為現今的中正綠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中市新盛橋通 1930年代,台中市新盛橋通(今自由路至市府路之間的中山路),另一雅名為鈴蘭街(スズラン通り),為台中第一條豎立鈴蘭花街燈的現代化街道,位於大正町(今自由路二段、公園路與民權路之間),乃日本人居住區及商店街。路邊懸掛著日章旗,拍照位置近自由路,遠方為大肚山方向。 以鐵道言,台中市距離台北市有101哩遠,是台灣中部第一大城,當時人口約五萬,為台中州廳所在地。因1911年以來的城市改造,街道筆直、路樹蒼鬱,井然有序宛如棋盤,貌似京都的城市風格;流經市區南北的綠川、柳川二條河,也仿如京都的加茂川。(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霧社村落 1930年代,中部泰雅族的霧社村落。這張照片拍攝於霧社事件之後,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照片顯示,泰雅族居民的房舍已非傳統的茅草屋,亦非典型的日式房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具有日式房屋的外觀造型,但卻以木板建成,反映出原住民本身的經濟水準。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港古鎮與「不見天街」之經典商街建築

1920年代,鹿港古鎮的街道俯看照片,左下角往遠方延伸一遮蔽式通道,乃鹿港著名「不見天街」,為台灣建築史的經典商街,不僅具有民族建築的特色,而且在美學和實用性上,擁有超前的觀念。日本統治台灣初期,日本文人籾山衣洲旅台時,曾對鹿港寫下一首漢詩作品:「萬瓦如鱗蔽碧霄,迎轅戶戶異香燒。由來鹿港居民稠,多在洲前來去潮。」1929年7月,第九回全日本中等學校地理歷史科教員協議會在台灣召開,會後,與會人員前往鹿港考察,也曾站在屋頂陽台上欣賞鹿港的天空。鹿港幾乎是來台旅遊團體必定參觀之景點,而「不見天街」更是絕景。

清代,此街稱為「鹿港大街」、「五福大街」、「馬芝大路」等,其範圍包括天后宮前的菜市頭街、城隍廟口、崎仔腳、五福街、四傑街、板店街等,綿延一公里多。因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成屋頂,避免店家顧客日晒雨淋,因而被稱為「不見天街」。其建築結構為廈門式,屋頂為木結構,主建築四點金柱支撐穿斗式木架構,每一店面前立有木柱,屋面覆土二至三吋,上方再設瓦片。排水方面,亭頂高於店鋪屋頂約二尺,且呈兩面瀉水,水至店鋪屋頂後由天溝集水而至落水管。通風採光由三種方式解決,一是亭與屋頂間之空隙,其次是利用建築時間不同造成的高低差,最後是天窗。天窗有開放式的,在上面加一擋雨板,天晴時拉開擋雨板,下雨時關閉;也有固定式的,採用雲母片或小玻璃黏貼於天窗上,省卻開關的麻煩。

清代名儒洪棄生曾如此形容:「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貼切說明了不見天街的景象。1933年,由台中州知事竹下豐次知事指令鹿港實施城市改造,儘管保留了一些老民宅和街道,卻在無人能反對的情況下,強制拆除不見天街及兩旁商家第一進建築,隔年拓寬為大馬路。曾經存在兩百多年歷史的經典商街化成塵土,甚至消失在台灣人的記憶中,成為今天的中山路。(地理與建築考證╱何之浩)



台中綠川

1920年代,台中綠川。綠川原本為無名溪流,後來被稱為「新盛川」。1903年,日本政府對綠川進行整治;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因周邊河岸景色茂密翠綠,因此改名為「綠川」。綠川進行整治時,特意種植柳樹以美化市容,縱貫鐵路開發計畫並在此設立了新盛橋,即為現今的中正綠橋。



霧社村落

1930年代,中部泰雅族的霧社村落。這張照片拍攝於霧社事件之後,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照片顯示,泰雅族居民的房舍已非傳統的茅草屋,亦非典型的日式房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具有日式房屋的外觀造型,但卻以木板建成,反映出原住民本身的經濟水準。



員林街

1920年代的員林街,日式的洋風紅磚建築和舊式閩南建築混合林立,當時人們多穿耐磨耐髒的棉麻布衣,旁邊的人力車則是有錢人家的代步工具。員林是日治時期柑桔與芭蕉的盛產地,鳳梨品質也十分良好,殖民政府特意設立了「員林芭蕉檢查事務所」,顯示其為員林大宗農產品。



中台灣「祝表彰」戲劇演出

1913年,台灣中部某處的「祝表彰」戲劇演出。日本當局為表揚某些事件,諸如捐錢捐地、解纏足有功等等,就會搭起「祝表彰」的精美小戲台,作為表彰性質的表演。因和傳統的野戲台不同,所以舞台上方掛有萬國旗,舞台前下方則圍上日式紅白相間的布條,舞台不大,頂多清唱或演折子戲。這個場景,也可能是為了宣傳而擺拍的。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中市新盛橋通

1930年代,台中市新盛橋通(今自由路至市府路之間的中山路),另一雅名為鈴蘭街(スズラン通り),為台中第一條豎立鈴蘭花街燈的現代化街道,位於大正町(今自由路二段、公園路與民權路之間),乃日本人居住區及商店街。路邊懸掛著日章旗,拍照位置近自由路,遠方為大肚山方向。

以鐵道言,台中市距離台北市有101哩遠,是台灣中部第一大城,當時人口約五萬,為台中州廳所在地。因1911年以來的城市改造,街道筆直、路樹蒼鬱,井然有序宛如棋盤,貌似京都的城市風格;流經市區南北的綠川、柳川二條河,也仿如京都的加茂川。(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中州埔里街

1920年代台中州埔里街,隸屬能高郡。儘管是小地方,因銜接中部山區原住民部落,乃成為重要的行政地域,頗具名氣。



台中州廳

1920年代,台中州廳位於台中市市中心,主要為官廳官舍所在位置。照片右側的十字路口,右上角為台中郵便局,右下角是台灣銀行台中支店,左下角為台中市役所,左上角是台中州廳廳舍。州廳後方有一棟兩層樓的美麗洋房,為台中州知事官邸。台中市當時的人口,大約本島人三萬,日本人一萬,其他族群一千。中心周圍的榮町、寶町、大正町,都是繁榮的商業區;至於干城橋附近,為台中市的發祥地,本島人居多,商業也很繁榮。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