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路】 生命的隧道

文/閑三 |2022.11.02
1058觀看次
字級

文/閑三

◎在生活中攤開佛法

自從著迷於一張《金剛經》的梵唱CD,我流連佛門已近三十年,對佛所說法向來隨緣安住,學到哪裡住在哪裡,學會多少都當寶,一直沒有同參所說,守戒的感受,能持多少持多少。

直到多年後,方才感悟《金剛經》既是出世間法的棒喝,同時也是邏輯性的生活寫實。因為打從初學,我就有將佛法與現實比對的習慣,學得多少佛法,都攤開在日常生活中,相映成趣、逐一細看、一一玩味。

比如佛理中的六道輪迴,就常讓我看出興味:為何我們人類,日常鮮少驚駭,而生活中尋常如蟲蟻、鼠類等等,為何打從初生,一舉一動都怕丟掉性命?而牠們尋常的進食,為何都像是偷盜呢?地球明明賜予每個生物食物啊!

六道在人間,我因此如此深信。

而我也相信佛陀所說法,其實多以他界寓意我們的此界。

比如按照佛理,天人、天神生在天上,而我卻明明看到、感受到,天界就在內心清悅、心地明亮的人心裡。

正如同我們雜亂的念頭,豁然一醒,現實的紛亂頓歇、當下安心;也像是煩惱無意間被點醒,肉眼所及的一切,都秩序分明。

那這麼說,人道真在人間嗎?

勞碌也明晰的五十幾年過後,我確知人道在人間也不在人間。因為只有懷抱生活的熱情、懂得工作也情願休息的人們,的確過著人類的日子。

啊?那麼,修羅真有「暗黑的神通」嗎?

人生漫漫、紅塵如浪,誰都看見,那些通神又通鬼的伎倆耍盡,往往就是頻繁進出監獄或法院、甚至彼此的械鬥;每隔一段時日,還要掀起沸騰的輿論公審,再如何掩人耳目的黑暗神通、陳年舊帳,哪樁不張揚在媒體和社群間,供人欣賞、戲謔?

你說,這些「修羅」過往的神通?叱吒風雲?呼風喚雨呢?

一時有雲,的確,一時;一時有雨嘛,也的確是,一時。

而「一時」過後的漫長時光呢?即便入土之後,都還得吃足後人口水呢!

至於餓鬼?餓鬼道呢?貧窮正是餓鬼道嗎?

不是吧!不知饜足的心,才是滑入餓鬼道的叩門磚!輕輕一敲,餓鬼道的飢餓之門,立刻迫不及待敞開。

無論所獲多少、擁有多寡,從此都要感到「飢餓」!彷彿疾病般、也如同蟑螂覓食,強迫自己不斷擴大覓食。

而地獄啊!人們常說:走一趟醫院,就明白何謂地獄了!

其實無須待到躺上病床,只要心中幽暗瘀阻,自己就要跟自己過不去,當下便硬生生的,將自己與現實的溫柔和粗礪切割、自陷於地獄了。

畢竟連自己都不讓自己好過,周遭再如何善待我們,我們終究無從感受生活既有汗水、淚水,卻也充滿歡顏的生動呼吸、鬆軟平坦的休息。

◎活得像人、懂得幽默

記得小時候常看見一幅六道輪迴圖,細節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大開數的圖中,畫著六條腸道般的投生路徑,而走在相異路徑的人們,都像是不假思索、迷了魂般各往六種境界而去,漸次化為各種形貌、過著迥然相異的生活。

如今我深切領會,這張圖其實生動繪出了「業力」的招感,將人間萬象,以意趣盎然的樣態,讓孩子們從小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至於要說出脫六道、直證菩提,其實依我們一般佛弟子的習氣,往往無從如惠能大師般頓悟、就此依教奉行;反而較類似神秀禪師的偈子,勤於清掃自己的心地,務使少惹塵埃、擦亮心中的明鏡台。

我就是一例,此生都忙於擦淨心中映照現實的鏡子,看清楚、想清楚,讓心地清淨、行為明白。

要說近三十年的沿途修學,我從佛所說法學到什麼?其實我只牢記「自淨其意」。

當前我漸亂的脈搏,已缺乏足夠的氧氣、因此不再有體力窮究經藏之海。只是安住於心地的清淨,在日常中尋覓生趣。

我常於黃昏時分,從背後看母親做菜、兩人天南地北,彷彿拍照般,記下那些氣味、聲音,感受生活的真實,以及她做菜時可愛的背影,抱怨連連與閒話綿綿;也彷彿享樂般,找機會捉弄老爸爸幾句,讓嚴肅而沉默的他多開口說話,豎起耳朵,細聽他回應間的滿足與笑意。

這樣淡中有味的日常間,我常察覺,無論爸媽如何回應我,其實他們說的都是一句:啊!這個死囝仔終於也老了,總算活得像人、懂得幽默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