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台大機械系教授孫珍理借調駐舊金山科技組組長,落地之後,她親身經歷了矽谷生活被「演算法」主導的世界,而那幾乎是任何外地人進入美國生活大教室的第一堂課;反思矽谷和美國的成功方程式不是世界常態,孫珍理說:「台灣要有自己的論述。」
「矽谷是一個變化很快的地方,離開多年,當地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很想知道。」一九七二年出生的孫珍理,畢業於中央大學機械系、史丹福大學機械碩士,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拿到博士。學成返台後,在學術圈發展二十年,今年九月由學界借調至國科會,到矽谷擔任駐舊金山台北經文處科技組任組長。
一落地是「行」的體驗,她先面對矽谷重要交通脈動在尖峰時間無窮盡的塞車。她觀察,為了紓解高速公路的大量車潮,谷歌地圖的演算法把用路人導向地方道路,結果卻讓地方道路與高速公路都塞,居民飽受其苦。
外派奇遇記
包括網路服務落差
外派矽谷之初的「奇遇記」,還包括網路服務和台灣的反差。她從台灣帶到美國的蘋果智慧型新手機,竟然與當地電信服務商「水土不服」,以至於多天沒有網路。她向同事借網路熱點,只得到3G的訊號,相對於「台灣三九九元吃到飽、12G方案」,她說,同事每月付出八十美元(約新台幣二千四百八十元)的資費,「用美國的標準,還覺得很便宜」。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成了這段駐外生涯的起點,也給了孫珍理許多有趣的故事和反思。
她和美國學者、官員的對話中觀察到,科技公司有能力把人類送上月球、加州高鐵卻蓋不成;美國能夠做星鏈(Starlink)通訊系統,但是柏油道路坑坑疤疤;加州的經濟體全球第五大,社會階層卻日趨兩極化;「時間即金錢、金錢可以買時間」,舊金山灣區的高速公路在今年實施「共乘車道」改名「快速車道」要收費,而費率是取決於隔壁車道的車流有多洶湧。
在近兩個月與矽谷近距離相處,她的心得之一是「台灣要有自己的敘事論述」。她認為,矽谷不是世界的常態,在矽谷或美國有其成功的方程式,雖然美國文化影響很大,但不是每個國家都要走美國路線,而台灣用自己的方程式也走到了目前為止的成功。
帶愛貓同行
牠躲著俯瞰新環境
她把台灣科技業定位為「全球領導群中的謹慎追隨者、特重精準投資」。她說,現在台灣的半導體業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雙邊機會多。
理工背景出身、帶著人文的關懷,孫珍理以愛貓出名。她這次帶著飼養十年的愛貓同行出國工作,結果貓咪時差嚴重、不好好進食。面對著與台灣迥然不同的環境,貓咪選擇躲在客廳的至高處好幾天,俯瞰著新的一切。
若說人貓有相通之處,那是「走出舒適圈、不斷翻頁才能看到新風景」。矽谷的塞車、海外住宿、網路與氣候變遷的適應等,對孫珍理而言,都是駐外生涯又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