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沛蓁
文/涼兒(惠茹)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各位小朋友,最近有沒覺得天氣逐漸變涼了呢?中秋節過後,秋天悄悄來了。
在這樣的天氣裡,會讓人想到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末句牽牛織女星的出現,傳達對愛情的渴望;而王昌齡的〈太湖秋夕〉卻是另一種羈旅在外想回家的情感。今天,我們要來介紹一下這首詩。
唐代詩人王昌齡素有「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之美稱,是盛唐時期有名的邊塞詩人。他的〈太湖秋夕〉透過「煙雨」、「霜落」、「移舟」、「海風」、「雁飛」等意象,描繪出一幅千年前的太湖秋晚圖。
本詩首句「水宿煙雨寒」,詩人夜宿在小船上,月寒煙雨朦朧,增添了月夜的寒意。「煙雨寒」營造出煙雨朦朧的太湖景色。
第二句「洞庭霜落微」,以一個「霜」字說明此時正是秋天,且月夜是如此的靜謐,太湖(舊稱洞庭)旁落下了微霜。詩人用「煙雨」、「霜落」等詞,讓這首詩更顯蕭瑟。
第三句「月明移舟去」,明亮的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移動。移動中的小船,增添了詩作中的動態之美。
第四句「夜靜魂夢歸」,夜闌人靜,詩人似睡非睡,似夢非夢,詩人正處於恍惚之際。
第五句「暗覺海風度」,在似睡非睡,似夢非夢時,詩人隱隱感覺到海風輕輕的吹拂。本句中,「海風度」三字,讓讀者感受到太湖無邊無際的廣大。
第六句「蕭蕭聞雁飛」,「蕭蕭」為馬鳴聲,聽到大雁飛翔的聲音,馬兒不禁發出了嘶叫聲。詩人因感受到「海風」,而從恍惚的狀態中清醒過來。醒來時,他抬頭看向天空,看到南歸的大雁。在這裡,作者用「雁飛」的意象傳達遊子對家鄉的思念。本詩的最後一句猶如元代詩人張可久的〈折桂令·九日〉:「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秋景令疲困的遊子黯然淚下,給人一種歷經滄桑之感。
對於秋天,每一位詩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會在秋天寫對親人的思念,有些人會寫自己懷才不遇與官場上的失意,有些人則會寫自己對愛情的想像與失落。讀完這首詩之後,不知道你對「秋天」有什麼想法呢?現在,你可以打開窗戶,閉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秋天的氣息吧!